檳城下篇,我們來分享檳城的旅行趣事。
我在檳城一共待了五天。第一天大早六點鐘爬起床,坐上八點的飛機不到20分鐘就從蘭卡威來到了檳城。由於喜歡輕鬆地安排行程,抵達城內後只想先check-in然後吃午餐,便提著重重的行李尋找Airbnb的地址,在馬來西亞找地點不難,路牌通常是橫向標示,路痴如我,循著Google map 的小藍點好不容易找到Airbnb。
入門當時我在想,馬來西亞的房東該是什麼樣子呢?
安置好行李後,見了熱情招呼的房東,我還來不及把想問的事情問完,他就邀請我去今晚的當地夜市吃走團,體驗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心想:台灣也有夜市阿…..) 。通常來說,我大部分是會拒絕,因為不喜歡陌生人、不喜歡夜市人擠人、也不喜歡太吵鬧,不過我注意到房客裡有一位非常年輕的日本女性,很想和她聊聊但是又不敢主動搭話,於是就順勢報名了當晚的夜市團,組合是:兩位美國人、兩位越南人、一位日本人、一位台灣人,還有馬來西亞房東領團。
後來一時興起的參與,我感到很滿意,因為那與外國人交流的體驗,充滿好奇心和異國火花的感受,又重新回到心裡,讓我想起在馬爾他語言學校的記憶。
內容目錄
臨時的夜市吃走團,AirBnB房東與他招待的房客們
我第一位的聊天對象是日本妹,在吉隆坡接受大學全英語教育,我好奇她怎麼一個人來檳城旅行,她分享到這是她短期的東南亞之旅,已經去過泰國、緬甸、寮國等國家,以坐長途巴士的方式到各國旅行,最後一站是檳城,身為背包客的流浪者,希望在身為大學生的這段時間,留下美好的旅行記憶。我還問她在吉隆坡大學的主修,本身是學創業的,爸媽在日本經營公司,原來是想要透過學習創業來協助爸媽,現在她有一種想法冒出來,是想要開展自己的事業,現在還在一邊學習、一邊摸索中。
雖然一般日本人的英語不好理解,但是我可以聽得出來她的語文程度、使用單字的成熟度其實挺好的,而且她也很願意表達。根據我的體感猜測來說,我和她可能相差10歲左右,每次與年輕人聊天,都會讓我想到:「我在這個年紀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呢?」,我很高興聽到她在大學時期已經清楚有想要創業的思考,這股動機和渴望會帶她去未來的哪裡是一個未知,但是我覺得難得的是,這對現在的她來說,是多麼可貴的一個理想。
第二組聊天的對象是兩位美國人,看起來像是姊弟的組合,兩個人很親近,在住處幾乎同進同出。我們跟著房東走在人擠人的夜市裡,邊吃邊分享,偶爾會一坨人擋在路中間,他們說了一段讓我感悟很深的話:「我們這種西方臉孔的人在亞洲國家裡,根本就是自我暴露,什麼都不懂,連要站哪裡都不知道,像個只能跟著媽媽的小鴨子。」,雖然是自嘲,但是可以聽得出來在充滿亞洲人的國家裡旅行,對於美國人來說有多麼生硬和許多陌生的地方。
這反映了旅行者的心理素質。當來到人生地不熟、又長得一副外國人的臉時,該如何克服那些看不見、從沒聽過的禮俗與當地習慣,也沒有任何人會知道對你來說這挑戰有多大,那是說不出口的辛苦,而感受卻很強烈。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當美國人說「我連該站哪裡都不知道」有多無奈,而夜市裡的人群,卻是理所當然地彼此在人潮中生出一種錯亂的秩序,這可能只有逛過夜市的人,才會曉得路究竟長在哪裡。
十分喜愛這種文化交錯的體驗,美國人的直率也讓我看到「對方是如何在亞洲感受自己的存在」,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看到每個人在各種特殊情境下是如何看待眼前的事物。
在教堂裡靜坐,給旅行者的祈禱文
旅行到第七天,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如何前往下一個地點、整理下一個行程,總跑在未來的想法,好像很久沒有機會靜下來回到當下,濕熱的大馬天氣也讓人心浮氣躁,揮汗如雨,總是想要找陰蔭避暑。這時,我途經一幢教堂,建築外觀莊嚴有種寧靜之態,一時興起便走進去參觀。
志工先生很熱心的遞給我一本手冊,讓我可以在參觀教堂時閱讀。我坐在中間的木椅上,靜靜的閱讀著這本祈禱文,文字可以讓我回到當下,而且是在如此寧靜的地方。讀著一段一段的內文,我留意到了一段“給旅行者的話”的祈禱文,溫柔的字句,道盡旅行者的疲憊,也撫慰了一顆流浪者之心,我不只回到當下,也被教堂內的寧靜治療,找回一點點旅行中的難得平靜。
片刻的靜止,是如此地美好。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哪時可以過馬路,巧遇法國男
這是整趟旅行中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一次很特別的搭話經驗。
在檳城裡,不是每個十字路口都有斑馬線和紅綠燈,有時候可能根本找不到就需要過馬路,有的時候,行人紅綠燈也根本不知道要等多久,似乎在按下按鈕後,就要停在路邊罰站。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我正步行前往藝術街區,經過一個馬路時正巧紅燈,我按下行人穿越鈕,痴痴地等候著綠燈,路旁一個捲髮男滿臉無奈向我示意:「我剛剛已經按過了…」,既然這樣,那麼就繼續等吧!
這個情境很有趣,兩個單獨旅行的人,在外國等候著莫名其妙的一支紅綠燈,我便隨口說了一句:「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哪時候可以過馬路,對吧?」,兩個人就這樣笑了出來。 由於等紅燈的時間很長,我們就這樣自然開啟了話題,聊天後才知道,原來他是從法國來旅行的,去過泰國、蘭卡威等地方,選擇的方式是搭船,他和我分享透過水路經過國境的經驗。
雖然沒有去過法國,但不難想像大馬的熱帶氣候對於歐洲人來說是個考驗,我抱怨著:「這裡的熱和台灣很不一樣,非常難受。」,他一派輕鬆地說:「雖然這裡和歐洲很不一樣,但到了那個地方,人就會慢慢習慣的。」這番話倒是很有意思。
等到綠燈後,我們繼續邊走邊聊,談到旅行、通關與簽證、去過的國家,有默契地一起停在同一個地方續續聊。整體來說,從打破沉默到開啟話題,到邊走邊聊,非常流暢,爾後我要轉彎前往藝術街區,我告訴他:「我要在這裡轉彎了,很高興和你聊天,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再見。」走到藝術區時,其實我還在想著這段奇妙的聊天經驗,咦? 我不記得自己在台灣會這樣做耶,真是太有趣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來對陌生人打開話題這麼自然又簡單,同樣是獨自旅行的人,那種不為什麼事情而聊,沒有任何目的的談話,交流感受很自在,在剛剛好的地方結束,最後我們也不算認識彼此,也不需要留下聯絡方式,但會存留記憶很久,是一個旅行的特別片段。
孤單症發作
我自己去旅行的經驗不少,最初是因為「時間不湊巧真的很難找人」,最後到「懶得去約人」,然後就變成學習「總是要自己出門」,因為我永遠不知道,這趟行程能不能約到人一起同行,於是順序變成「不管怎樣先考慮自己出門」,接著才會想幸運的話「能夠找到一起同行的旅伴」,而自己實在沒辦法接受「沒有人陪就不願意出門這件事」。
也是在過去一年搬出來住後,更習慣於不管任何事情都學著自己做,這種「獨自的習慣」就好像在做單獨旅行的一種暖身操。
在《獨處練習》一書裡,我曾經提到一個想法是:「獨處,不是完全不需要別人」,所以說,在人的普遍感受中,會感到孤單、孤獨是很正常的,那代表了擁有感受的能力,而在你可以擁抱、接納孤獨時,會發現孤獨反而可以包容更完整的自己。
這個想法並不是從o到100的概念,事實上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和理解。我過去是很排斥孤單的,以為打敗孤單的方式就是「要堅強」,如此自己便能「不怕孤單」,但最後我發現只是把孤單的感受壓住,並沒有真正克服。
這次10天的一人旅行,在第七天時遇上「孤單發作」,心裡真的覺得好寂寞、好想和人說說話,也懷疑為什麼自己跑來旅行,當時我感受到,寂寞感如海浪一般向我不斷湧過來。巨浪來襲時,允許它釋放能量,適時排解情緒,我安靜地與內在的寂寞共處,一邊細細地咀嚼的餐廳的叻沙麵,一邊與我的寂寞對話,即使周圍安靜無比,好像也在腦袋中開一個聊天室。(通常,內向的人常有無限的自我對話,有興趣想要了解話可以翻閱《內向心理學》一書)
「你會怕辣嗎?」麵店老闆問著,「不會,小辣可以的。」我回答,這麼一打斷,我忽然從單人聊天室裡回到眼前的那碗麵,繼續慢慢品嘗著。 吃完麵之後,我向老闆詢問那神秘的麵體名字是什麼,看起來像粄條但又很透明,在結帳時一邊聊著馬來西亞常用的麵種,離開店裡時,我覺得方才的巨浪好像已經消退了一半,爾後我便走回旅店。
這讓我回想起,以前去旅行時,孤單症最常發生在第一天,路途最奔波、身心壓力最大、時間最緊湊、熟悉陌生地的首日,有時候還會伴隨著一點無助,沒想到這次是發生在第七天,大概是馬來西亞很好適應,我自以為沒什麼問題。 這次回應的方式比較沒有「抵抗、壓制」的成份,所以較少疲倦、後續副作用,在寂寞的情緒通過了後,它就這樣自然流過去了。
這讓我想到,面對孤獨,人還是會有非常脆弱的一面。想和大家說的是,千萬不要試圖「克服孤獨」,試著好好去接納它,這個時候,最好的陪伴就是自己。
和印度人聊用手吃飯這件事
如果說對於外國人來說「華人用筷子吃飯」很神秘的話,那麼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印度人用手吃飯」也十分神秘,我很幸運在旅店遇到一位印度籍員工,和他聊關於「怎麼吃飯」這件事,他叫Amit。
Amit是旅店的工作人員,也身兼廚師的身分。某日下午時分,我與他同坐在大廳內,兩人各自吃著點心發呆,忽然就聊起吃飯這件事。 (黑:我、藍:Amit)
「我一直很好奇一件事情,像你們的印度菜有這麼多的咖哩,用手吃飯醬汁不容易流掉嗎?」
「我們從小就用手吃飯,已經非常習慣了,飯通常會吸收醬汁,所以這不會有什麼困擾的地方。」
「那你們怎麼學用手吃飯的呢? 你們除了在家裡,在其他地方也都用手吃飯嗎?」
「這要看我們和誰一起用餐,如果是家人就會用手吃,如果是和華人一起吃我就會用餐具或筷子,有時候會互相影響。」
「我真很難想像自己用手吃飯,有一種障礙感。」
「你如果想練習又怕別人覺得很奇怪的話,可以先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練習,我當時也是這樣練習用筷子的。」
隔天,我跑去他的印度餐廳吃飯,點了印度菜,有咖哩醬和椰漿飯,我偷偷看著對面的印度老爹熟練地用手扒著餐點,我正經地拿著餐具用餐,最後,還是沒有鼓起勇氣嘗試用手吃飯。
我看著別人的日常習慣,對自己來說卻是如此生硬,相反來說也是如此。文化差異與不同,藏在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裡,在短暫的旅行中,除了看看不同的國家風景,認識別人的日常生活,也是一個有趣的發現。那種神秘火花就是-「你的理所當然卻與我的日常生活這麼不同,如此驚奇,這世界真是太有趣了!」
在炎炎夏日的檳城裡,有好多日常是讓我感到驚奇的
從抵達馬來西亞的第一天,總需要和台灣的日常抽離,這裡馬來西亞人的普通生活,就是在每天旅行中最大的驚奇,從別人的普通裡發現特別的地方,大約當一位旅人最有趣的地方了,因為我們不再以理所當然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彷彿重新回到純真孩子般的好奇,那種「發現的驚奇感」,是每天都在發生的。
小從過馬路開始,到每天所吃的東西,看見別人的日常習慣,以及觀望到自己身上的無限小劇場。旅行,就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把自己重新洗白,當一個異鄉者,試著不同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
疫情後的旅行,更是彌足珍貴,回家過心裡滿是懷念。 已在心裡開始期待下一趟的旅行。
下篇,讓我們一起到馬來西亞西北方的自然之島-蘭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