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圖片來源:網路擷取》

我記得第一次拿起這本書,是在逛書店的時候,眼角匆匆瞥見那個封面岸上的衛生紙盒,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很立體、感覺相當有磁性,那可能是在諮商室裡最正確又實用的用品了,便拿起書封細細品味著,上面寫的一段文字讓我大感好奇:「身為心理師也需要諮商,也需要一為自己的心理師。」,心理師不只為他人服務,身為助人者他們同樣地需要別人的協助和支持,而下一句話更是戳中所有身為普通人類的痛點:

「在成為心理師所有的必備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

這本一本由美國心理師撰寫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英文書名為: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一位用故事和自己的生活,來連結人們與心理諮商的距離,在拜讀許多專業人士的書籍中,最讓人害怕的事情,莫過於「作者太過專業,不近人情,產生閱讀上的距離感」

而這本書侃侃而談的不是專業知識、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個案在諮商室裡如何跨越他們的人生障礙,是一位在人類抽象心理活動中觀察入微的女性,在晤談室裡如此清楚看到了人們為了所自己遇到的人生難題所經歷的掙扎和痛苦,深情坦露,相當真實,除了聽見個案被自己的人生活活折磨著,同樣的身為心理師的她,在人生中也有難以跨越的問題。

有甚麼事情比發現一位心理師也需要心理治療令人感到被療癒?

因為,我們同樣都是人。

伊蓮

拿起書本,厚厚沉沉的464頁內容裡,本來以為會遇到閱讀疲勞,因為看到厚厚的書就讓人想打哈欠,而這本書的編寫方式讓人感到生動有趣,好像在看一節又一節的電視影集,五位主角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作者自己所遭遇的困境相互交織而成,最引人入勝的是,作者似乎毫無保留的將自己內心的掙扎和辛苦分享於書中,和她如何以「有血有肉的人心」去看見前來求助的個案,陪伴他們、聽見他們心中最深藏的煩惱與痛苦,讓我有機會窺探見一位心理師實際上是「如何以身助人」。

這本書將生活和心理學,以敘事的方式彼此拉近,彷彿允許了我們借用一位心理師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人世間的痛苦與快樂。

生活,就像是在鋼索上危步,我們游移在愛與欲、意義與死亡、罪惡與救贖、恐懼與勇氣,以及希望與改變之間。葛利布以過人的智慧和幽默揭露我們的盲點,檢視我們掙扎時對自己和他人道出的真相和虛構。

引自《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一書

都是一群白癡

約翰是一位節目製作人,為了顧及節目的品質和內容,對待他人相當嚴苛、冷酷,在晤談室中他最常和心理師蘿蕊說的一句話就是:「全都是一群白癡」,而他想要在治療過程中得到答案是:「如何管好那群白癡」,這似乎聽起來他的確像是一個渾球,一個對待他人毫無耐心,覺得全世界都無法合乎他優秀標準的一位自戀狂

即便如此,他也因為自己生活上的壓力問題來向蘿蕊求助,本身也是一位需要別人幫助的「混蛋」,最麻煩的是,約翰也認為眼前與他談話的心理師蘿蕊,也是一個讓他看不順眼的「白癡」。

這位約翰自述壓力很大,他覺得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在跟他作對,有人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誰又惹他生氣、誰又說甚麼蠢話,在處處與他作對的世界中,自認為只有他自己最為清楚和合乎常理,最像一個「正常人」,殊不知,約翰的影子,似乎也是我們每個人其中一部份的寫照:「一種主觀覺得每個人都不符合自己標準的那股惱怒」。

這位角色約翰的故事很長,大家可以在書中慢慢品味,而我想要在這裡與各位分享地方是-「為何他會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是白癡」?

其實,一個人的口頭禪裡,會透露出許多事情,或許是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察覺出來,不斷聽到約翰責罵別人是白癡的蘿蕊,聽出了他對待別人如此苛薄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對自己也非常嚴厲

讀到這裡讓我恍然大悟,好像讀懂了所有人際關係間最讓人無法理解的一個重要道理-「平時一個人如何去對待別人,這也意味著那個人就是這樣對待他自己的」,舉例來說:

待人和善溫柔,那個人也會這樣去對待自己

時常脾氣暴躁而經常罵人,那麼表示在犯下錯誤時,當事人也會這樣自我責備、憤怒

因為身體裡住的都是同一個人,在所奉行同樣規則的行事裡,總是粗暴對待他人的人,也是會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去對待自己。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總是令自己感到煩心和惱火的對象,甚至是對你口出惡言的人,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對他的言語做出回應,或者對他所說的話感到傷心難過,而是去理解:「他這麼對待別人,同樣的,他也是如此對待自己」,而後我們便不必對他所做出的行為和所說的話如此受傷,源自於那個人這麼做的動機與你無關,與他自己對事件、對自身的反應有關,但他不知道的是,這把刀子傷害的不只是他人,也包含了那人自己,這是一把相當鋒利的雙面刃,而唯有靠他自己主動發現了這件事情,他才有機會不去傷害別人、也不持續傷害自己。

有時候,自己即是地獄,心理治療的任務,就是看。

引自《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一書

歡迎來到荷蘭

茉莉是一位行為端正的大學女教授,從小循規蹈矩的她總是按著社會的形式辦理她的人生,讀書、與伴侶結婚、有一份不錯的職業、性格溫和合乎常理,完全看不出來人生有甚麼異狀的她,生命中一場最大的危機就從確診乳癌展開,醫生對她說了一句對她生命產生劇烈性改變的那句話:『你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一年。』

死亡,可能是正值而立之年的茉莉,還無法想像自己會碰到的事情,她的人生與事業才剛剛開始起飛,與伴侶的婚姻生活,才從度蜜月回來後才真的開始經營,期盼著未來要生養孩子的藍圖,似乎被這個名稱為『乳癌』的糟糕禮物,轉瞬間化為一場泡影,人生在短時間裡開展到生命的最尾端-即將死去

我們預定了一張飛往法國的機票,總以為我們會順利到達法國,但是下飛機後才赫然發現一切不對勁,這裡是荷蘭。

改自《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一書

生命就像是一場又一場被寫好的劇場,但是事實上從不按照劇本走,當人們總是覺得未來將會做甚麼、將會到達哪裡、預計要做這個要做那個,總有那種「無法預期的事情」降落在關鍵的時間點上,打亂我們所有的計劃,源自於我們總是忙著追求生命,而不是接受生命,總是忙著安排事情,而不是做出回應,說實話,人們也無法相信自己有一天會死亡,是嗎?

岔開話題,其實我個人認為抱著一種「想要獲得甚麼」去看待癌症病人的勵志故事,這種態度是相當自私的,一個健康的人去索取病友在生命中領悟的寶貴經驗和智慧,藉此來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淋漓盡致、毫無遺憾,這種事情令人斥之以鼻

心理師蘿蕊在書中切入的角度,是站在茉莉的旁邊,陪伴她一起面對期將到來的死亡,茉莉還問蘿蕊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你會一直陪著我到死嗎?」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閱讀茉莉的故事,其實我更覺得這位主角是在「得知自己即將死亡之後」才真正展開自己的生命,歡迎來到荷蘭,人生的旅途總在不期而遇中,種下了最美麗、最重要的那一場意外,而不是花時間精心規劃的故事情節,藉此,人得以審視自己最想要、最重視的東西,同時,也回應了自己對生命最真實的渴望。

這位故事中乳癌患者經歷的過程與痛苦,值得被看見,也引人省思,過了很長一段循規蹈矩的人生,都不如茉莉在諮商室中暢快的罵出的一句話髒話,此時,世界上似乎沒有甚麼情比起「讓茉莉自由成為她自己」更為珍貴。

原來,生命總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person holding white ceramic mugs
圖片來源:unsplash

子宮正在遊蕩

年齡逼近40歲的蘿蕊,除了敢於為她自己的職業大轉彎做出關鍵決定以外,她還坦露了自己想要生孩子的積極行動,剛剛被男友甩掉的她,試著尋求精子銀行的協助,完成她想要生養小孩的人生願望。她在精子銀行中搜尋基因優秀的「樣品」,也為了電話另一頭的「優良精子」排隊名單冗長苦苦掙扎於前後,等不到心中理想精子的她,決定這次豁出去了,主動約一位男性朋友說:「我想要借你的精子生小孩」。

這是史上我聽過最難為情的請求了,雖已大齡的蘿蕊並沒有因此而怯步,展現出誠摯和性感風趣的一面,以幽默動人的言談作為掩護,在約會中成功篩選了她理想的「借精男性」,並且展開最後一步的行動,她問他說:「你準備好了嗎?」

後來的「借精生孩子」故事發展,就交給讀者們去書中細細品味,你會不敢相信, 作者為了生孩子冒著天大的風險自己交付出去,最後蘿蕊也自述:

「我人生中做過最好的決定都是在40歲的時候做的,一個是成為心理師,一個是生孩子。

簡潔有力的話,令我不禁為這位女性無懼於年齡綁架,毫不猶豫為自己的決定付出行動,展現的行動與堅毅力,誠心感到敬佩

蘿蕊用行動告訴我們,阻擋自己的人,永遠只有自己而已,她讓我看見瘋狂後面的果敢。

伊蓮

 溫德爾

在這本書的設定裡,蘿蕊的心理師叫做溫德爾,是一個有點古怪、沉著且相當有智慧的男性,作為一位心理師的心理師,並沒有因為個案是一位受過訓練的心理師而治療過程比較輕鬆,蘿蕊雖自稱是「高功能病人」,高自覺、高同理、高智能,但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挫敗時,卻也深深折磨著同樣身為普通人的她,在溫德爾面前,她揭開了自己最黑暗又不堪的那個面向,在諮商室裡痛哭失聲,久久無法自拔。

最開始她選擇溫德爾作為自己的心理師時,只是為了滿足她自己的好奇心,當時她被即將結婚的男友狠狠甩掉,抱著絕望且渴求的心情,私心想要問同樣身為男性的溫德爾:

「你覺得那個該死的混蛋男友這麼做對嗎?」

在閱讀整個蘿蕊與溫德爾的對話過程中,你看不出來是心理師跟心理師的對話,只看到同樣身為普通人的靈魂,在絕望中尋求著人生的答案,在黑暗中尋找一盞最後的明燈,套一句書中說的話:

「我活在自己的監獄裡,沒有任何獄卒守門,可是我卻無法出去。」

用這句話形容需要心理支持與協助的人在為貼切不過,暗示著即使是助人工作者,勢必也有需要被人幫助的時候,在身心靈孱弱的時候,不能想要一步跨出去,只要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算到哪。

閱讀完整本書之後,覺得溫德爾不只是一個生冷冷、死死堅守個案和治療工作者界線的心理師,他也是一位懂得運用自我風格,適時借力使力推助個案一把的心理師,並且在看似漆黑的道路上,為蘿蕊的復原之路點亮一盞微光,然後,再引導蘿蕊重新自己把力量找回來,中間的互動手法和治療藝術,深邃複雜得令人著迷不已,韻味十足。


閱讀總結

拿起這本書,很難後悔將如本這麼厚重的書籍花時間讀完,作者筆下的情節鋪陳,與幽默中交錯的洞察和智慧,深入人心,運用故事和實境教導人們在生活的挑戰中如何跌倒、如何感受、如何面對、如何調整,並且如何願意在絕望中抬頭看見一點點的希望,內容誠摯動人,寫出了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困境和命運的捉弄,也看見了作者對心理師一職的態度。

最重要的不是職業條件本身,而是你心裡對這個工作的忠誠和認同度,這比起任何一個外在條件來說還要遠遠重要。

我在書中窺見到心理師個別的複雜治療技術,就像是和個案跳著雙人舞一樣,你一進,我一退,前後配合,培養默契和信任,互相共伴共舞,最終,完成了一齣美麗的演出,爾後便好好道別,各自離開。

這本《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或者想要在故事情境中閱讀別人在心理諮商的過程,都很推薦閱讀,這本書借讓我們能借用心理師敏銳細膩的內心,來感受、來觀察這世界上的人們,看見每個人的絕望與痛苦,也在諮商過程中,看見與個案同樣身為人的自己,彷彿在生活的那面鏡子裡,遇見了自己的倒影。

閱讀完以後,在作者進行諮商工作的過程中,讀者也獲得了一些關於智慧和洞見,回頭再一次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難題,好像就這樣變得輕盈些許。


相關資源

Lori Gottlieb-圖片取自作者twitter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本身是一個美國作家、心理師,同時於心理學專欄與媒體界活躍,與心理學家Guy Winch主持廣播節目親愛的心理師

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