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發現天賦之旅》:如何找到你的熱情和改變你的生命

圖片來源:網路擷取

當初會翻閱這本書,不只是因為它出現在欣賞作者的推薦書單裡,書籍所闡述的主題,也是我自己非常關心的事情,而且,設計的書封真的美,很難不注意到它。

我的眼光始終落在書名這大大兩個字上:「天賦」、「尋找」,於是,彷若這本書召喚了我去翻閱,直到翻閱到最後一頁時,我的嘴角仍然是微微上揚的,因為我知道,這件事情如此重要,而這位兩位作者與教育學家已經傾盡他畢生的心力和研究,替人們解答心中藏得最底層的困惑與希望,那就是:

「我是誰? 我的天命歸屬於何處? 而接下來,我該怎麼去到屬於我的地方? 」

如果心裡有著這樣的困惑,那麼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去細細閱讀。在我心裡,就是有這顆疑問種子,而且這顆種子非常巨大。在書籍裡一開始提到:

「來到這個世界上,人一切的所思所為,不過是成為自己而已,為何這條路竟是如此艱難? 」

就這樣,跟著這個疑問,我帶著好奇、振奮的心情,與作者一起踏上了尋找天賦的旅程。

這本書的作者肯.羅賓森,出生於英國利物浦,是一位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在世界各地傳遞著充滿熱情與激勵人心的演講,告訴世界上的人們,要如何在產業、教育變動與震盪的複雜世界裡,尋找一個因應劇烈變化的方式,帶領人們在創新教育和未來世界裡,開啟藏在自身最大的祕寶-「天賦」,此書英文書名為:Finding Your Element:How to discover your talents and passions and tansform your life,意味著:找到你的元素,如何發現你的天賦與熱情,進而改變你的生命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嗎?

伊蓮


天賦,是往內看的結果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日復一日的生活、重複的瑣事、停不下來的腳步、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對自己人生規劃感到十分迷惘…..

僵化的思想和枯燥生活的現實壓力,逐漸消耗人們內心對自我實現的渴望,我們停留在應該讀書、應該好好工作、應該組成家庭、應該賺大錢追求成功的社會窠臼裡,然而,心裡有一個角落,總是想不起自己上一次笑得最純真、最快樂時,到底是多久以前的事情,我們的對自己內在那個最無邪的小孩做過最殘忍的事情,就是親手埋藏原有的夢想與天賦。

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自己過著臃腫而浮華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很好,內心深處卻始終感受不到快樂,因為選擇不斷忽視自己對於生命最深厚的渴望與期盼

這本書,提供了人們在迷失中尋找天命的解答,彷彿是一座天賦的燈塔,為人們尋找天賦指出方法與路徑,而不只是往外搜尋,更重要的事情,是要不斷回到自己內心去探問:「我是誰?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究竟想要做甚麼?」

檢視自己的內在,比起自己到底賺了多少錢,去了多棒的公司上班還要重要,因為天賦是屬於個人的寶藏,其他的條件再好,別人再如何羨慕,對你而言如果沒有任何意義的話,那麼也只是虛華的裝飾品,非常喜歡書中提及的這一句話:

發現天賦之旅,就是只聽聞內心的鼓聲前進。

引自《發現天賦之旅》書籍


你熱愛甚麼?

小時候,我們或許還記得自己喜歡甚麼、最愛做甚麼事情,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把世俗上的物質與前途看得比自己的熱情還要重要,我們失去內心最純粹的指南針,因為種種因素主動與自己的天賦絕緣,即使我們內心早就知道這眼前的一切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們遲遲不敢去冒險,只因為舒適與安逸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改變讓人卻步,未知讓人憂心

尋回內心那把曾經燃燒的熱情,是展開這趟旅途一開始最為困難的事情,遭受冷嘲熱諷,現實生活的考驗之後,我們對於自己是否有天賦保持懷疑,因為那個相信早就消失已久,就好像說著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島嶼一般癡人說夢,聽起來愚蠢無比

書中提到:

人類的天賦就像是天然資源一樣,一般被埋藏在深處,你必須努力挖掘出來

作者提供許多的路徑和方法,協助讀者去探索自己的天賦究竟在何處,而他也說明,尋找天命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進行式,不是一條順暢的直線到終點,同時,我們也有可能擁有一種以上的天賦,要隨時觀看自己的內心是否有正確的指引和感受。

尋找天賦,就是打開生命禮物的動態過程。

伊蓮

person holding box
圖片來源:unsplash

是甚麼讓你感到快樂?

書籍中提到這個問題:

你在甚麼時候,會覺得自己最忠於自己的靈魂?

我們很多時候會說「快樂」這兩個字,但是快樂究竟是甚麼樣的感受呢? 我覺得,在追尋天賦的過程當中,這句話可以很貼切的形容那種滿足感,也就是,我們眼前所做的事情貼近自己的靈魂,充滿了自我喜悅和滿足,天賦之所以讓人們有這種感受,就是當我們選擇忠於自我,正走在完成自己的那條道路上,內在就會擁有這種正向的感受訊號。


尋找族人

尋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們,書中稱作族人,是在尋找天賦之時,一個很重要的支持群體,因為擁有相同的熱情,說著相同的語言,得以彼此理解和成長,於是族人們可以持續扶持彼此在完成自己的天命上,產生一個很大的熱情能量場。我們可以透過網路社群、講座、參與、互動、分享、志工的過程,尋找資源去和你的族人們產生連結,這將對於尋找天賦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形成一股重要支持的力量。

書中提到一句很棒的話:

「族人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們對於夢想的熱愛,大過於保護地盤的本能」

一個人或許可以擁有一個夢想,而當兩個人相聚一起擁有同一個夢想時,這個夢想的未來將無可限量。


行動與未來

光是「想要找到天賦」是還不夠的,我們要在生活上落實,實際踏出尋找的行動,夢想才有辦法和我們慢慢靠近。書中提到了很多的問題,讓讀者去一一思考,這些問題對照到自己身上,其實整體來說,尋找天賦,就像是一個「慢慢了解自己是誰」的過程,以及你的習性、氣質等,還有與人不同的地方要如何運用在社會中,透過自我挖掘去開採天賦,就像是主動把屬於自己的祕寶打開來,進而奉獻於這個世界上一般,過程看似相當浪漫而勵志,但伴隨而來的,也是一條充滿挑戰與曲折的路途。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責任去做自我探索,人生不只是為了活著,不只是為了工作,不只是為了唸書,不只是為了賺錢,滿足自我實現與貢獻社會,是我們來到世界上很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每個人完成自我的方式,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即使可能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各式各樣的反對,但願我們都能保持信念,直到天賦展露在世界之前的那一刻。

人生,是一整個有機變動的過程,無須規劃整個人生的直線旅途,其實也無需如此,只要想好接下來的幾步路就好,每個最美麗的點最終都會連成一條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試著在當下用心的把每個點,勇敢地劃下去。


過著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人生

真正讓人後悔的,不是已經做過的事情,而是沒有做過的事。我曾經閱讀一位安寧病房護理師的照顧筆記,她聆聽了人們在死亡面前最誠實的坦露,並且把這些忠告記錄下來,提醒人們不論你在幾歲、在做甚麼事情、要做甚麼選擇之時,記得要忠於自己的內心,才不至於在離開人世之前懷著深深的懊悔,屆時已經站在死亡面前,沒有時間了。

我很高興在很年輕時,就能透過書籍看到這麼真誠的忠告,在生命時間用盡、死亡之前,仍然擁有很多的空間去追尋自我,即可能面對未來會很恐懼,但沒有理由不這麼做。所以,不論眼前的未來看起來多麼黑暗不明,不論內心存有多少懷疑,只要記得時時向內和向外檢視,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你的心為之所指引的方向,並且學習與未知共處,跟著天賦的足跡,一步一步找到屬於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理由,過著充滿意義和熱情的人生。


伊蓮結語

我很感謝這兩位作者所書寫這本天賦尋找指引之書,其實他自己正是這本書最好的案例。作者闡述自己在九歲時罹患有小兒麻痺,小小年紀就經歷過一段四肢癱瘓在床上完全不能移動的歲月,然而,在家人的照顧、愛與支持之下,懷抱著他對自己的相信,一步一步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並將自己珍貴的內在資源親手挖掘出來,進而奉獻於這個世界

如果作者肯.羅賓森沒有聆聽並且選擇忠於自己的天賦,他可能就不會寫出這麼有意義的書,我覺得他自身已經辨識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也知道該如何運用,才能在社會上充分發揮自我的價值,這本書《發現天賦之旅》就是最好的印證

人生是一個充滿變動的旅途,而我們每個人就像是在自己道路上的探險家。我是一個相當喜歡透過觀察去理解世界的人,我逐漸發現,一個人的眼神中可以透露出許許多多的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沒有被說出來,也可能沒有被發現,似乎可以透過觀察慢慢窺見出,眼前這個人是否活在自己想要的生命樣貌中,還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仍然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義在何處。

因為曾經墜落,所以知道「意義感」之於人來說,是一個僅次於陽光、空氣、水、食物的生命原始驅動力,當一個人眼神中有閃光時,已經從生命底層穿透出了靈魂的光芒,我們會知道,這個人清楚自己在做甚麼,也很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為此深感使命與意義,他將不辜負此生,也圓滿了自己,同時完成了世界交付給他的天命。

閱讀完這本書,就像作者賜給我一個尋找熱情的指引和方法,讓我可以提起信心,在茫然又顛頗的旅途上,堅定地望著那一絲絲的光芒,也看見了對未來的展望,即使心裡明白前面還有很遙遠的一條路要走,也可能沒有完全準備好,但我想,我已經走在路上了,那麼你呢?

「你的夢想是甚麼? 」

現在,或許不需要再選擇親手埋葬自己內在的渴望,終於敢出發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了這本書的支持,我們明白,即使可能會失敗很多次,但最終不會失去心裡那股最重要的力量,就是-「願意相信」。

我要講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賦,只是有些人未曾尋找過。

引自Sir肯.羅賓森 TED Talk

相關連結與資源

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1950-2020)

作者肯.羅賓森是一位英國的國際教育顧問、學家,致力於創新、變革、教育,引導人們如何透過創意和自身的努力發掘天賦,發揮長才,曾過獎無數,出版過12本書籍作品,在世界各地發表創新與教育的想法,於2020年因癌症辭世。

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