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練習以愛之名,重新陪自己長大

heart-shaped red and beige pendant
圖片來源:unsplash

來分享一本自我療癒的書籍。

愛自己聽起可能很陌生,要怎麼愛自己更是一門很大的題目,也許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可以怎麼與自己和好,卻有太多聲音告訴人們要如何好好地和家人共處、嘗試修復伴侶、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何經營社會人際,往往都是那些”關乎外界肉眼看得到的緊密關係”。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何嘗不是住了太多的群眾,將最重要的自己習慣性地擺在最後一位,即使感覺身心疲倦也無法大聲呼喊,由著自己的內在持續消耗,直到心裡的空洞感嚴重到不能再忽視,才發覺自己已經筋疲力盡。

一個人的內在太難看清楚,也交織著各種背景和過去,不論人們過去如何嘗試著忽視自己的內在,用最厚實的剛毅鎧甲,長期的壓抑和迴避,會使得個人終抱匱乏感,無法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與美好,無法體驗自己在每個狀態下的真摯情緒,包裝完整又亮麗的糖衣下,始終有個在內心不願被看見的黑洞。

多久沒有好好聆聽自己真正的需求?

上次好好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是甚麼時候?

我們總以為身邊周圍的人群是自己最重要的人際支持,也深深影響我們在生命中各種行為和姿態,也認為與他人好好共處是我們畢生最重要的課題,而我們都忽視了自己內在真正住著的最重要的人-自己

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灌溉者,如何好好蛻變成為自己生命的照顧者,以及如何善待與關注自己的內在,其實是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的事情,也是每個人此生最重要的人生課題。

因為只有自己可以觀看到自己生命的全貌,最終也只會是自己負起個人生命的全責


person holding tall grass during sunset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可以把雙手交付給人生重要的夥伴,但是人們還是要靠著自己的雙腳,才能夠從心底穩穩地站起,愛護自己能夠成為個人最堅實的生命力量。

這本書籍是台灣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所作有的個人成長書籍,內容無私分享了她個人在三十歲前的人生重大跌落,身邊一無所有,極度自我厭惡的狀態,當人生的種種裂痕匯集成一道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傷痕,她又如何在這生命的谷底好好地把自己攙扶起來,真正的面對早期生命給予她的功課和困境,重新以新的人生作業系統邁向未來的日子。

作為一位曾身歷其中的心理師,她將自己的療癒過程整理為八章,帶著讀者認真地看清楚自我與過去,藉由慈悲、撫慰、信任與包容的方式進行自我修復,改寫出不一樣的人生願景。

以下將書籍內容分為八個章節的整理、閱讀心得與讀者分享(以下內容摘取自: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


第一章.個體生存要強的歷史

person standing near the stairs
圖片來源:unsplash

那些在過去被要求成為強者的人們,因為在社會生存遊戲競爭的壓力底下,被教育成成為優越、聰明、強大、富有社會地位與資源的成人,才不會被淘汰輕視,因為恐懼成為社會底層不被重視的人,保護個人的尊嚴和家族的顏面,不得不使自己成為”要強“的體質,不讓自己的脆弱被任何人看到,盡量避免各種不堪、受傷、卑微的自己。

於是個體失去陪伴與同理自己的機會,年齡看似讓我們逐漸邁入成熟,內在卻住著一個無處可去的孩子,利用各種控制和壓迫來避免自己任何受傷脆弱的時刻,與他人處處為敵以提升個人在社會的競爭力,於是帶著一顆越來越”硬”心在各處不斷碰壁,連自己難受的處境也置之不理,最終失去了對自己生命的支持力。

當人生的燈塔熄滅時,人將不得不用最赤裸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原貌,丟掉的人際關係、失去的工作機會、離開的伴侶關係,似乎過去苦苦培養來的重要牽絆,竟然在某些時刻與自己如此毫無關聯。

原來,每個人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人也如同我一般平凡,自己所沒有的他人一樣缺乏,藉由帶著這體諒,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生命的責任和勇氣,試著去理解每個生命的辛酸與痛楚,在這種互相連結的情感體驗裡,平等的看待他人的需求,和平的與自己共處,不再向外界索求情感上的依賴。


第二章.我們都失落了情感連結

kid wearing green jacket mini figure beside glass window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保守社會的童年成長歷程中,許多人都丟失了表達情感和連結的言語,因為太過於匱乏,因此無法給予,如同一群情感阻塞的民族。每個人因為自己忙碌的生活需求,因而忽視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無法像小孩天真地告訴父母 : 我好喜歡跟你在一起! 那種真情流露的時候多被視為難為情和一種尷尬。

在過去家庭教育的指南中,充滿了勸戒、評價、威脅、指責,於是我們都把自己關在情感的囚牢裡,只過著表面上衣食無虞的生活,好像無法輕易的像任何人說句貼近內心感受的話,每個人心裡都有種說不出來的寥落,總是害怕表達脆弱的人們,不得不配合著大家演著完美的精神生活,每個個體都禁閉在自己的心牆內,更無法真正流露出自然的喜怒哀樂。

人們缺少的是在情感表達時,好好被聆聽與接受的經驗,認清自己的失落和哀傷,不要停留在否定情緒的循環當中,允許個人情感表達,並好好諒解、好好梳理、好好理解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試著重新整理生命

person sitting on bench watching sea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一個極度厭惡自己的生命經驗裡,痛苦不是扼殺唯一生存下去的意願,是一個停頓,駐足在此刻好好回觀自己生命的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生命腳本的設定和早期形成的信念,將那些已經自動化的感受想法慢慢朔源,將心裡的傷痛辨識,然後轉向。

其實你不必很強,也不必很優秀,認回自己內在的本質,承認我們偶爾都會有些無力跟軟弱時候,不再用最嚴格的方式批判自己,也不再壓抑情感,容許自己的各種樣貌和狀態,可以害怕、可以悲傷、可以恐懼,不再把自己的情感扭曲,慢慢的軟化那個最堅硬的外殼,重新滋養個人,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找到一個方式去重新來過,去學習去體驗,讓新的思想灌注到新的人生腳本,了解自己的生命脈絡,給予自己合理的生長空間,嘗試去察覺一些過去沒有從未發現過的自己

沒有人可以勉強任何一個人時時刻刻的關注和善待自己的生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田地要灌溉,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擔負起傷痛和缺憾的責任,好好地將自己視為生命裡最重要的對象,盡最大的努力愛護和包容自己


第四章.把曾經丟掉的自己認回來

woman wearing beige blouse
圖片來源:unsplash

逐漸茁壯的身體與年齡,我們已經習慣忽視孩童時期的失落,可是那個內心的孩子還在苦苦等候,等一個人願意看見他,無條件的接受他。

人們在成長歷程中累積的批評和訓斥,就如同冤魂一般會不斷出現在個人的內心裡,即使外界看不到,不表示那些聲音會完全消失,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人選迴避和否定,讓生命看似往前邁進,但內心一直有個孩子停留在孤立和恐懼中,越活越表面,讓我們離完整、真實的生命越來越遠

靜下來好好地察覺…

是誰讓你感受到批評? 是誰讓你感受到恐懼? 是誰讓你感到時常被拒絕在外?

必須停止那些自己已經內化很久的聲音,重觀過去的童年記憶,好好地感受當時的情境和心情,不再輕易的否定那些記憶。 那些都是真實存在於生命早期的往事,好好地撫慰那些失落,接受他們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告訴那個內心受傷的孩子 : “我不會再拋下你,不會把你視而不見,我會愛護你,給你平靜安全的空間,讓你受到很好的照顧,我現在有你,你也擁有我,我們會真心互相守護,真實的連結彼此。”


第五章.與自己和好

silhouette of plant during sunset
圖片來源:unsplash

寂寞的世界,孤單的小孩,他不在其他的地方,就在人們內心的某一處角落,偶爾感到孤單時,很會覺得內心空洞、無法與世界或身邊的人連結,會想把這種感覺驅散,以為自己的生命只是一個甚麼都沒有的荒蕪草原

時代已經走入一個虛無的時候,有些事情才剛剛發生,但已經消失和落幕,一切都可以在轉眼間發生,一眨眼就消失。在這個稍縱即逝的時代,人類的焦慮感會越重,想要抵抗這種焦慮,就必須讓自己體驗到自己的重要性,努力向他人展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成功,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只是虛無間。

而在這樣的苦苦追求的過程中,會不自覺把自己挾持在一個追求優越的過程裡,但虛無感並沒有因此而淡去,更賠上了時間、健康、真實的感情、心靈的平靜

並非需要一味的迴避負向和空虛情緒,在個體的生存上各種情緒都可以擔任一些任務,有的是要迴避險境,有的是要幫助停止,有的是要幫助投入冒險,將情緒一一馴服,好好地感覺和辨識他們。人生除了愉悅與滿足以外,也需要悲傷和痛苦來提醒我們在生命中的失落和轉變

其實,一個沒有力氣的生命,是無法給予任何人能量的。不要將別人的生命背負在自己身上,也不要輕易將自己的人生重量給他人承擔,我們可以做自己的太陽與月亮,當我們可以充足供應自己的需求時,將能把餘韻分享出去給他人。

我們都只是普通人,並不完美,不必再向人群尋求認同和肯定,往愛護自己的方向前進,認真的對待自己,嘗試去了解自己、親近自己,如同嬰兒一般去嘗試、翻滾、爬行,然後讓自己的想法與價值穩穩地站立起來


第六章.滋養與修復自我關係

green leafed plant
圖片來源:unsplash

生活中,每天都在經歷情緒、認知、行動三個結構中運轉,在社會經爭激烈的現實環境裡,人們很容易被要求戴上面具,必須堅強、時常保持正積極、隨時確保自己充滿競爭力和良好的狀態,我們一直在偽裝,扮演一個跟自己很遙遠的外在形象

在那樣的情形,負向情緒只被壓抑和忽略,我們也本能地覺得時常有情緒的那些人是心理素質低下,認為對方未能好好管控情緒,但卻在自己有情緒時渴望他人能夠同理接受。每個人的內心失落傷口,都等著藉由他人來理解與填補,在親密關係裡演變成一種需要被滿足的渴望。

與人的相處,從來不是為了需要被愛滿足的失落,是一種協同合作的關係。如果連自己都無法學會關愛自己,又如何能夠永遠倚賴他人的照顧?  如果我們願意為自己成為個人的重要的照顧者,讓自己經歷這份成長,反覆練習關愛自己的能力,讓愛自己成為一種態度,也成為一種行動

1.關注與肯定

靜下來,留心自己內心的聲音,好好地讓自己安靜的獨處,聆聽心底最真實而細微的聲音,願意關注自己的內在,現在我感受到甚麼? 此刻的心境如何? 身體感覺如何? 有甚麼樣的念頭正在浮現? 關注本身就具有重視和關心的力量。

練習肯定自己,在生活的經歷中,即使偶爾面對各種限制和錯誤,也不會因為這些無法好好因應的事物而懷疑自己生命的價值,因為他人的觀點只是一種過去經驗的投射,不等於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看法。 還給自己生命的獨特權利,不論他人喜歡不喜歡,這個世界無條件提供我一個可以存在的位置,我的想法、我的行動不需要任何人來背書及認可

 2.容許與信任自己

無法信任自己、不容許自他是自己的人,行動、想法、感受上都是不自由的,一個人獨立自主的感受被剝奪時,無法弄懂自己、辨識自己,也無法真的知道自己需要何想要的東西,不反映、不選擇、不行動,生命只剩下呼吸的本能,失去生存下去的動力和意義。

為自己的生命做最真實的連結,願意好好信任內在的自己,去滿足自己的渴望和付出生命的能量,願意祝福自己、成就自己,為自己成為那個最真摯生命的夥伴

3.無條件給予支持與積極欣賞

世界有許多限制和不完美,停止去等待,開始學習當一個願意無條件支持自己的人,作為此生最重要的或夥伴,最緊密的人,把自己當作愛的對象,願意支持、欣賞、愛護、喜愛,即使他人無法以愛回應我,我還是可以成為自己最堅實的力量

積極欣賞自己的生命,強化自我的穩定度,不是空洞的讚美,是看到自己為生命投入的努力和能力,提出欣賞生命的獨特和美好。

4.慈悲與寬容

生而在世,有些事情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在經歷的生命中,以謙卑的心去面對,清楚的知覺自己如何負起生命的責任,不再用過往的受傷經驗,扭曲自己,漠視自己,把自己好好地承接下來,對自己接納與寬容,運用對自己的一份慈悲,去心疼、不捨,陪伴自己離開傷痛的經歷,溫柔地凝視和接觸,為自己真正的療傷,讓生命回復原有的氣息。

給自己一份保證,我會以寬容和慈悲的心對你,停止讓你受苦,陪自己走這段不容易的過程,學習一份愛的課題。


第七章.建立自我與學習尊重人我界線

four person sitting on bench in front of body of water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個人若無法真實的體認到自己是一個完整和健全的個體,會尋尋覓覓那一個可以依附的對象,因為會以為自己是無法獨立存在的

學習忍受孤獨,是願意好好接受照顧自己的責任。

缺乏的愛,是一個人內在與自己關係的一種投射,因為不喜歡自己,所以認為對方不喜歡自己,而感到關係不穩定。 沒有人是附屬在另一個人的控制之下的,因為這樣的愛只會經驗的窒息。

建立完整的自我,需要勇氣和內在的超我和本我拉扯,讓自我慢慢的成長出來,不要過度的壓制本我,也不要讓超我凌駕過多,好好地與自己對話、協商,運用累積的智慧來協調自己的各種面向,成為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


第八章.愛,為自己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

boy hugging woman during daytime
圖片來源:unsplash

沒有那個最完美的人可以圓滿自己的生命,把關注由外在轉向內在,你一直在等的人,就是你自己

成為自己的再生父母,用新的方式教養和照顧自己,拿回自己的力量,不讓過去的恐懼佔據,還給自己和世界真實的樣子,讓支離破碎的內在重新縫合。

最後,成長成完整的自己,也學會愛著自己


macro shot photography of red and white heart ornament
圖片來源:unsplash

閱讀心得

如果,你和我一樣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腳該站在哪裡,有時在彩色的屏幕下覺得自己只是個黑白的影子,或者想要理解自己為什麼無法喜歡自己的人,可以嘗試著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不是一本艱澀又生硬的心靈成長手冊,也不是教導你如何有效率的學習愛護自己的範本,是一位從黑暗裡一步一步爬出來,走過人生低谷的過來人,所抒寫自己在這一路上看到關於自我療育與成長的各種風景,除了不吝將個人故事分享給讀者,作者也提供實際的個人成長和修復方式,來幫助有相同情況的人。

蘇絢慧心理師將她個人的歷經,從童年到三十歲成年以來,匯集人生的幾道裂痕,最後形成碎裂,讓她用慘烈的姿態,以最不得已的方式直視自己過去人生。在這些過程中她又找到了哪些是在童年階段就設定好的舊腳本,好好地察覺這些過去如何影響自己,不怪罪自己、不厭惡自我、不再將挫折歸咎他人,好好地擔起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主人,一點一滴改寫自己的背景程式,獨立以個人療癒的方式將自己攙扶起來。

來分享一下這本書裡最欣賞的四個部分:人生成長背景、認回情緒和自我、自我療與修復、最終學會愛自己


1.人生成長背景

我們都會有一種領悟,深深知道童年階段的成長歷程會影響自己很大一部分的人生,在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辦法搞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就必須和比自己優秀又聰明的成人一同生存,或者說是仰賴他們生存。在那種自我價值與人我界線不甚清楚的傳統觀念背景,一家人是一體的,想法觀念需要一致的,小時候想要暫時脫離家庭掌握與影響看清楚自我的位置幾乎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不能說家庭帶來的影響都是負面的,但至少是很主觀的,父母利用威權和支配去要求小孩行為幾乎是很常見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是無法抵抗這樣的壓力的,為了繼續生存會選擇配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拒絕的選擇

我們就這樣帶著一個長期忍受委屈的孩子成長,當人因為年齡條件而外觀變成大人時,以為那個找不到出口又受傷的孩子就會因為成熟和經歷就消失,認為長大懂事後就會自然沒事了,而且,我們自己也特別想忘記自己是怎麼受傷的

其實可以好好地問問自己,我真的好了嗎?  

好好地審視自己的過往,如何不著痕跡的影響著自己現在的行為和想法,就像是找個時間看看機器內部是如何運轉和牽動的,我們現在都喜歡高效率的使用機器,但一點也不喜歡花時間維護跟拆解機器內部老舊的零件,甚至研究機器內部是怎麼安置零件、構造如何設計等等。

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比機器簡單,太多片段和記憶所累積,想要剖視人生是一本不簡單的功課,或者說真的很麻煩,觀看人生背景的設計圖,重新以目前的自己,利用客觀、不帶評價、平等的角度,去細細閱讀關於自己的故事書,或許可以找到重新定義的方式,給自己機會再次撰寫人生腳本。


2.認回情緒和自我

人們喜歡與積極、快樂、喜悅、正向的情緒為伍,喜歡跟悲傷、憂愁、負面、厭惡等情緒當陌生人,因為這些負向情緒總是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和倍感壓力,會需要處理、需要宣洩出口,甚至會給別人一種負向的影響和觀感。我們傾向盡量避免負面情緒和思考,卻總是在遊走到人生各處時,狹路相逢,防不甚防,如同冤魂般的討要情緒主人的慰藉。

不是不想看到負向情緒它就會消失了,它會在一個地方一直等候你回應,有時候不仔細尋找也很難察覺它在何處,就算不哭不鬧不吵,你也會感覺到它一直坐就在那裏。

照顧每一種自己的情緒,是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各種面向,我們會喜悅、會滿足、會充滿力氣,我們也會沮喪、悲傷、憤怒,作為人類流露出喜怒哀樂是真摯的情感,與自己的各種情緒連結,去體驗去接納它們,將情緒帶到一個平靜又安全的地方,像對待孩子一樣無條件接納

真實的跟自己接觸,嘗試去親近認識自己的內在,問問自己 : 我常常在想些甚麼? 我容易被甚麼影響? 我多久沒有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和感覺? 我獨處的時候會感覺如何? 我喜歡我自己嗎? 我今天過得如何? 試著跟自己聊天,以最自在的相處模式與自己共處,把與自己的距離感逐漸消除,與自己產生最緊密的連結感。


3.自我療育與修復

身體受傷了可以容易的到醫療院所治療,但是往往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說,如果心裡受傷了該怎麼處理? 最後只得到一句通俗的結論:時間是治癒的好朋友,也許過一會就自個兒好了。而為什麼我們會這麼難以面對真誠接受內心受傷的事實? 各種的迴避談論如何在挫敗中所感受到的心境和感受。

不願意看到的醜陋,是無法有任何主動改變的承認和察覺將會是自我療癒的起跑點,我們可以用接納的方式觀看自己的各種傷痕,不帶指責和厭惡的情緒,給自己一份包容與關注,為自己成為最重要的療癒者。

其實並不是要積極地去消除那些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的想法,療癒的過程有點像是把雙手打開接住一個狀態非常不穩定的孩子,先去看看他的原貌,給予關心和理解,讓他可以有合理的成長和自我發展的空間,使他經驗到自由獨立的感覺,漸漸的對自己產生價值和信任感,懂得欣賞自己的美麗,也懂得包容自己的不足,然後漸漸把手放開,讓他在世界裡漸漸站穩腳步,並學會以慈悲和寬恕的心境去同理和自己不同的人,真摯的與自己連結,也真實的與社會人群接觸

療癒不是一種控制和修正,比較像是與自己和解及清楚的認識自我以後,讓個人用柔軟的心態去接觸這世界的一切,如同一種獨立又厚實的個人力量。

很喜歡書裡的一句話,當你懂得如何扮演自己的太陽與月亮時,將不必苦苦尋覓託付人生的對象,也不必時時刻刻想著如何當個完美的人,因為你懂得療癒自我,你會知道那些脆弱帶來的意義,你不會太過懼怕那些人生挫折,因為你會懂得怎麼接住自己,最後你可以成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夥伴


4.最終學會愛自己

我們好像一直在苦苦等候一個人,卻怎麼等也沒有等到,或者發現根本沒有這個人。 原來我們把視線方向錯置了,你望向的遠方並沒有那個人存在,可是你轉過頭來回望,可以看到一個很真實的自己就站在那裏

今天,我們願不願意轉頭望著自己,把自己的手牽起來,告訴自己我不會再無視你、忘記你,答應自己用盡最大的努力好好照顧他,時時關心他,所有人生的悲歡喜樂都會與自己共享不逃避,和自己一起成長為真實完整的樣貌,然後告訴自己,我會一直愛你,將愛護自己視為一種重要的人生態度


最後,感謝蘇絢慧心理師帶來這麼溫暖、真摯、又充滿力量的文字,感謝你在療癒的路上也照亮了他人,謝謝你

療癒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一段為自己辛苦付出的過程,而也讓我們真正的看見自己的原貌,並在途中漸漸找到個人生而為自己的價值,或許跌跌撞撞,或許偶爾看不清楚前方,希望所有在療癒路上的人都會找到自己的引路燈,也找到一個如何愛自己的方式。

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