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常常說到國外學英文是最快的呢?
可以進行一下揣摩想像,把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行程跟日常想像一遍,然後語言切換成英語,稍微想像一下自己能不能運用英語表達來進行一整天的生活運作,把手機切換成英語版,捷運圖忽略中文只看英文版,然後與同事談話時也改成英文對話,如果你在公司上班,把會議流程想成英文內容,下班後與朋友聚餐也是以英語談話,休息時也觀看英語連續劇。
總之,把你的日常生活切換成英語模式,感受一下那種語言切換,那就是在國外生活的感覺。
內容目錄
重複練習的生活環境
這樣的生活模式會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這個語言一直重複地在生活中出現 ,例如路標、公車站牌、餐廳菜單、指示牌、商店街、超市、與人對話、閱讀書報,於是我們也需要重複地使用、重複地練習,重點就是-不斷地重複。(也有人說是環境的營造)
其實初到馬爾他時,我已經有普通的英語溝通能力,只是在國外還是不太敢開口 (很怕講錯或者覺得自己發音不標準)。剛來到寄宿家庭時,日常的簡單對話能夠游刃有餘地應付,但是在課堂上跟與外國文化接觸時會發現語言能力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感到有落差,正好也是需要補強的地方。
與生活自然結合的英語環境
不像在台灣學英文,在國外”全英語環境營造”其實非常自然,也有很多的好處,相較起來,我們在台灣學習英文時其實常常都是刻意地練習、刻意地營造、刻意地說英文,也需要相當多的費用去做”學英語”這件事情,例如:上補習班、家教、找人用英文聊天、報名英語課程等等。估算下來如果你在台灣想要持續地營造英語學習環境確實需要一筆費用,也要很”刻意地”找時間去做這件事情,而在國外可以很自然地做到英語環境營造,生活日常就充滿了英語練習環境,也就不必刻意地去”學英文”。
必須說每個人學英語的動機、標準都不盡相同,有人是工作所需、想交外國朋友、旅遊需求、電子信件來往、單純興趣等等,依照個人的需求程度,如果時間經濟條件許可,能到國外學習或運用英語到生活上當然是一個很棒的體驗。另一方面,如果在台灣已經覺得自己程度堪用或是有再持續進步的話,那倒也不必耗費心力搬到國外去生活。
還是端看個人的選擇,以下我想分享的是在馬爾他學習歷程六個月所接觸到的英語環境,分別在生活層面、學習層面、社交層面、娛樂層面上。
生活必須技能
在國外生活,語言是一種與生存相關的能力,譬如你要上超市、要問路、要看地圖、看公車站名、詢問價錢、到攤販點餐,在宿舍要使用電器產品、開關水電、房價多少、日照時間、洗衣機、開水位置使用等等,這些基本會話可以自己先稍微準備(對話內容都不難),這樣可以讓你在生活需求上順暢許多,在環境適應部分也較容易上手。
依我自己的經驗為例,記得當時我探索的方式是先從寄宿家庭內部,屋主先介紹宿舍環境,然後說明住宿規則、供餐時間,剩餘的區域我自己四處觀看,看看陽台、浴室配製、確認插座位置。宿舍內部都確認好後,再詢問附近超市位置、學校路線、公車站牌位置,另外房東還熱心的介紹了附近海灘位置,之後就自行在鄰近走路探索,走到餐廳、商店街、百貨公司、酒吧等地方。
等居住一段時間後對鄰近區域更熟悉後,我就坐公車在馬爾他各地遊覽參觀,像是古蹟、水族館、市區購物、教堂、海邊等地方,觀光區也有導覽說明可以翻閱、地圖指南可供參考。
課堂學習內容
由於我在當地報名語言學校,所以可以直接接觸到語言學習這一塊,這裡的好處是老師授課和同學互動都可以自由地運用英文 (因為國籍都不相同所以幾乎用英文溝通),而這裡的學習內容比較系統化、教材化,跟平時生活上所用到的英文不同。
在學校我們在接觸英語時,是將英文當作一個語言媒介工具,我們的學習主題從科學、新聞、時事、環境、生態、藝術、醫療、文化等等都有,然後用英語教材的方式去進行 (像英語雜誌那樣),除了學習主題知識以外,我們可以透過英文作為媒介工具,以”英語式”的方式學習、理解。
課堂中也會與同學進行討論,此時學習和口說的練習會比較有深度,也很很花費腦力,需要用到新單字、新文法,以及整合的自我表達去訓練,有點類似大學在進行研究討論的那種小組模式。
我在課堂上會遇到一些問題,在同時學習新的內容(譬如新聞),又要以英語內容理解其實很費神,你可以想成如果自然課本編寫成英文你的理解速度會變慢,更何況還會出現新文法新單字,緊接著老師授完內容以後又要立刻進行討論。
在課堂裡這樣的上課模式我會感到很吃力,有可能是文法來不及吸收、單字還不懂意思,然後又要跟同學針對主題發表意見,節奏快速的新單字和教材內容輸入,以及即時的課堂回饋,讓學習力較慢的我常常無法跟上同學的討論速度。
這種充滿即時互動、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對我來說相當辛苦。老實說幾個月下來我還是對跟同學發表意見跟討論時還是非常沒自信 ,因為平時很少發表意見的訓練,也會擔心別人的看法。不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跟外國同學交流,也可以認識他們的國家背景跟價值觀。
西方社交模式適應
這邊想跟大家提一些我在馬爾他遇到與台灣社交溝通模式的不同之處,分別是語言表達落差、思考互動方式差異,和不同的社交活動內容。
語言學校的同學或者室友都是不同國籍的人,溝通交流幾乎都建立在英語對話上,因此難免會有無法完全表達自我或是言不及義的情形發生,也可能有無法理解對方意思的情形。這種情形比較常見在交流國家價值觀、看法還有個人思想,較為抽象內容層面。
譬如歐洲人習慣直接表達、提出問題、或是當面理論,亞洲人如台灣或日本較為含蓄,不習慣當面理論或是表達情緒。若一個法國人跟日本人談起話來,會有某種的程度落差,法國人講究直接跟個人感受,日本人講究禮儀、謙和,即使再簡單的話題內容都會有溝通上的落差,或者多多少少無法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等等。(法國人OS:你為什麼不直接說? 日本人OS:你為什麼不能客氣點說?)
另一方面是社交活動內容的不同。我在馬爾他大部分的同學都來自歐洲,少部分來自南美洲跟亞洲國家,大家都有各種休閒活動的喜好。以做日光浴作為例子,歐洲及南美洲的同學都喜歡相約下課後海灘見或者等等要一起游泳,他們很習慣在下課後直接去海灘報到,或者先把泳衣穿在衣服裡,也很享受日光浴,好像他們比較懂得享受日曬的樂趣。但是這種日曬活動幾乎所有亞洲人都避之唯恐不及,顯得興致缺乏,我自己常常需要婉拒那種日曬邀約,在當地少說被問過十次究竟為什麼不喜歡日光浴跟海灘(嘆氣)。
還有很多同學喜歡晚上約在酒吧裡見面聊天,感覺起來酒吧似乎是歐洲人社交、交朋友的聖地,可以透過朋友介紹更多的朋友,或者跟不認識的人一起喝酒聊天。其實觀察起來歐洲人的交友範圍較廣闊,因為常有不同國籍的人相處在一起。歐洲人似乎對其他國家的人較感興趣,也很願意花時間認識講不同語言的人。
相對的,亞洲人的社交模式觀察起來有保守跟相當開放兩種,有些喜歡約在咖啡廳吃蛋糕、或者在餐廳用餐,韓國人跟日本人比較喜歡跟同國家的人團體行動,日本人相當喜歡拍照、採觀光景點、一起做功課,韓國人喜歡夜生活跟到酒吧。
至於台灣人在馬爾他是稀少到無法形成小群體,所以我在馬爾他的朋友圈是亞洲人、歐洲人都有,雖說這樣有點缺少家鄉溫暖的感覺,但出國就是這樣,試試看自己可以過得如何。
社交模式的差異可以從語言、生活習慣、思想不同而感受到彼此的落差,促進了各國相互比較、相互交流、摩擦出火花的時候。那是我在台灣完全無法體驗的到,但在國外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娛樂習慣
在馬爾他除了課堂、社交等外在的英語模式以外,我在個人的休閒活動上也盡量切換到英語模式,我喜歡做的娛樂內容是看影片、閱讀、聽音樂。
1.看影片、看電影
在宿舍裡我開始觀看一些雙語(中英)影片內容,透過這種觀賞可以擴充單字跟習慣英文表達的方式,也是一種模仿練習,讓自己在說英語時可以較為自然,也能讓自己可以切中想說的話。
慢慢習慣後有些進步後,就可以把字幕關閉,練習更冗長的內容 (影集、電影)。我喜歡在周末的晚上花費2-3小時觀看一部電影 ,一開始可能無法理解全部內容或是對話,因此有老師建議我可以觀看兩次以上,第一次可以按暫鍵 (給自己一點時間吸收理解),第二次就一路看到底 (不要暫停也不要查單字)。
有時會因為無法完全理解劇情而感到挫折,不過越來越習慣後,就可以在看英語電影裡找到觀賞樂趣,或者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查閱單字跟文法,是一種很棒的聽力訓練。
2.閱讀、書籍
學校裡有小型圖書館,我會偶爾借閱一兩本書放在宿舍裡無聊時可以打發時間,或者坐在陽台上邊呼吸新鮮空氣邊閱讀,其實英文書閱讀起來比中文書要消耗更多時間,有時候敘述的語法不同,也要花腦筋理解,相當費神。有的老師會介紹新聞網站讓我們練習每日閱讀,因為新聞可以自由選擇內容,篇幅也不會像書籍那麼冗長,很適合當日常的閱讀練習。
3.聽音樂
另一種有趣的英語互動娛樂我非常喜歡的是-聽音樂。有些人會認為英語歌的內容不生活化或者太口語,並不適合英語學習者作為教材內容,不過我覺得除了增加學習樂趣以外,也可以在音樂世界裡體驗跟認識外國文化。
首先可以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內容(例如搖滾、抒情、經典老歌、獨立音樂、民謠風等等),也可以找欣賞的歌手,然後試聽幾首旋律或觀看音樂影片內容,將好聽的歌放在播放清單裡,可以選擇重複撥放或隨機。
其實我認為這樣做不主要是為了要學習歌詞內容,是想純粹聆聽國外音樂的風格,讓聽覺整體沉浸在英語曲調裡,跟感受音樂裡的情緒、故事,而內容有沒有完全理解倒是不太要緊。
讀者可以依照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從這裡直接點擊連結喔
主題 | 相關文章 |
---|---|
馬爾他生活與景點旅遊 | 馬爾他日記-關於當地食衣住行 |
馬爾他日記-觀光景點遊歷 | |
英語語言學習、遊學生活 | 馬爾他日記-語言學校課堂體驗 |
馬爾他日記-全英語環境的陣痛與適應 | |
遊學的心情分享 | 馬爾他日記-世界是一個探索不完的大型球體 |
馬爾他日記-煎熬的異鄉感 | |
馬爾他日記-在情緒的邊緣 | |
關於遊學收穫、疑問 | 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上) |
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下) | |
馬爾他日記-統整Q&A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