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遊學日記》-語言學校課堂體驗

empty classroom
圖片來源unsplash

第一次在國外學英文

以前從來沒有在國外上過英文課的經驗,以我個人來說,除了學生時期的英語學習 (那都算是被動式學習,也都僅止於考試上的應用),開始工作以後我曾經有自主上過線上英文課程 (外籍老師授課一次45分鐘,24小時都可以在家上課,相當彈性很方便),但當時對於英語的興趣還沒有那麼濃厚,因為學習以後甚少有機會可以在生活上使用,沒有感受到這個語言學習後的回饋感,不過程度還有是緩慢的進步,也比較能夠開口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日常對話等等,但在馬爾他的英語學習經驗對我來說卻是截然不同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這可以說是一種強迫使用的必須性,可以時間脈絡上來思考,像是到當地出入機場的時候、尋找地點的時候、看路牌的時候、需要點餐的時候、需要請求協助的時候、對生活細節有疑問的時候、課堂上要問問題的時候等等,這些都需要自我的表達能力和理解力等等,再更具體一點,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想像成只有理解英文的人,然後進行想像跟揣摩,那就是在國外可以感受到的生活語言應用,這是一種跟生存相關的重要能力。


語言學校學習模式

接下來來說說語言學校的學習體驗,我所報名的課程是一般課程(General course)密集加強課(Intensive course)

一般課程就是學科內容,像是新聞、藝術、科學、醫療、人物、環境、動物、社會現象等等,可能有點類似英語雜誌那種,課程中著重在閱讀完文章內容後小組討論、問題回答等等,有時候會以小遊戲的方式進行(老師們也很愛玩遊戲,超幼稚,但是同學都很吃這套,即使大家都是成人了),跟台灣的教學方式非常不同,學生講話與團體討論的時間遠比閱讀跟考試的時間多太多,因此可以提供很多口說跟聽力的練習機會。

密集課程就是針對聽、說、讀、寫等能力來增強,我參加的是加強口說課程,老師會匯集不同的主題或是遊戲的方式來進行課程,當然其中也會有小組討論的時間,還有發音跟口說的流暢度,在這裡都可以進行練習。


課堂中主角是學生、著重在討論與思考問題

其實這樣的充滿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對於亞洲學生來說滿吃力的,但也是亞洲學生最需要、最欠缺的部分。我們過去在台灣的英文訓練著重在考試跟閱讀,不太能有口說與討論的練習,雖然有老師也會以全英語方式互動,但是課堂主要的主角跟領導還是以老師為主。

相較之下,這裡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老師多是作為輔助。這裡語言學校的人數配置是老師1位、學生最多12位,有時候甚至是只有4、5位學生 (可能有人曠課或是剛好沒有學生),因此老師可以很細緻地照顧到每位學生,也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在課堂上回答每一位學生的疑問平時老師的角色會是輔助、引討導論的功能,不會從頭到尾一個人唱獨角戲

例如: 課文結束後老師會問學生問題,或是請大家分成小組討論,然後常常大家就會討論個沒完 (歐洲人真的很會討論、也很主動表達意見),形成一種熱絡的氣氛,這樣能夠讓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彼此認識 (因為背景國家不同,所以很常會在討論中發現驚喜!),最後老師只要掌握討論時間和協助大家做一個結論就好。

red apple fruit on four pyle books
圖片來源:unsplash

課本裡沒有標準答案、請說明你的個人觀點

在語言學校的另一個特色是,我們在回答問題或是討論時,會常常需要理由和原因支持自己的答案,例如你回答A,同學和老師都會問你說”WHY?”,這時需要整理自己的思考和原因,然後用有條理的方式說出來讓大家明白,並且說服大家接受你的論點,或是拋出另一個可以討論的主題。

其實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口說練習,在我自己身上的體會是,有時候我可以很快的有直覺答案,但我鮮少在認真思考答案的原因,也很少能有機會解釋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可能是習慣性會不小心跳過”思考為什麼”的步驟,因為想直接說出答案就好。 (就像在考試一樣只要有答案就好,理由跟想法會不小心省略)

這種自我表達和整理的訓練在歐洲似乎很常見。記得有個瑞士同學告訴我,在他們教育裡,”獨立思考、能有自己獨特的意見是很重要的,you need to have your own opinion, it’s  important. ”。


只有答案沒有思考、漸漸地想法越來越少

在我小時候的學習過程裡,那些大大小小的考試跟測驗,總讓我以為有效率地追求標準答案是最重要的,可是體驗這裡的學習模式以後,我發現其實自己好像一點也不了解答案,只想一昧地追求解答。

另外,在台灣的上課模式,常常都是老師在講台上從頭講到尾,即使老師說得再好,不免學生也會感到缺乏互動跟失去學習興致,讓那些正在學習階段的孩子失去表達自我、與他人進行思辨討論的自由空間,似乎也很少人會告訴孩子必須抱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中西方的學習模式差異,不僅在文化上,也在教育上塑造了社會氛圍跟大眾。


自由參加的進階考試

隨著學習程度的提升,學生也可以透過升級考試來進階。我一開始在學校的分級是中級,但隨著上課後的提升可以透過考試來評核的程度,很有趣的事情是,在這邊進階試並不是強迫性的,通常是學生有需求時,可以自行報名考試,然後進階到適合你的分級。

在這邊在課堂中也不常見考試,考試似乎不是這裡最主要的學習評核方式,學生可以選擇待在同一級別三個月,好好的依照自己的速度學習,也有人很快的進階到高級,然後就盡情享受學習的樂趣沒有任何進階壓力。

雖說沒有考試壓力,這邊的學生都採自主學習,課後作業也鮮少,有人很認真學習、也有人很認真玩樂。其實學校的學習資源都是輔助,真正可以學好英文的最大動機跟原因都在學生本身,其實你有多想要學好,你就會多努力。等到結束這邊的學習時,會發現最後的成果都是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真的有人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是為了享受這個國家或結交朋友而來)。


所謂”道地英文”?

其實馬爾他有馬爾他語,英文是第二語言,由於這裡有很多來自歐洲的觀光客,所以觀光產業相當盛行,在馬爾他也有很多語言學習資源,所以英文相當廣泛使用。我在學校遇到的老師國籍不盡相同,不僅是馬爾他人,也有英國、美國、澳洲、南非、波蘭、愛爾蘭等等,可以接觸到很多種國家的口音與特色。我自己最喜歡的老師是英國老師,這邊學校也盛行英式英文(British English)。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想學道地英文”口音的迷思,因此希望老師母語是英文,或是特別挑剔授課老師的國籍。但後來我發現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與人溝通,不是為了”學口音”而去模仿,即使是台灣人講英文也難免會混雜自己母語的語調或構音,那是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背景語言,經過母語後學習第二語言就像是一種融合

當時我多少會因為授課老師的口音的問題感到困擾,但是後來發現不管到哪裡講英文都會有每個國家附帶的口音,稍微理解這點以後,也不必因為自己講台式英文感到尷尬,因為也會有法式英文、韓式英文、日式英文、俄式英文、土耳其式英文各種口音,挺正常的。

然而我們可以選擇,為了讓對方容易理解你的發音,可以透過反覆練習剔除來自母語不必要的小雜音,那就很棒了!


讀者可以依照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從這裡直接點擊連結喔

主題相關文章
馬爾他生活與景點旅遊馬爾他日記-關於當地食衣住行
馬爾他日記-觀光景點遊歷
英語語言學習、遊學生活馬爾他日記-語言學校課堂體驗
馬爾他日記-全英語環境的陣痛與適應
遊學的心情分享 馬爾他日記-世界是一個探索不完的大型球體
馬爾他日記-煎熬的異鄉感
馬爾他日記-在情緒的邊緣
關於遊學收穫、疑問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上)
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下)
馬爾他日記-統整Q&A篇
table of overview maltadiary

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