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遊學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上)

woman sitting on grass field beside body of water during golden hour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件事情結束之後,再一次的檢視和回顧過程,想一想對自己的人生有甚麼影響。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疑問,遊學,除了語言增進之外,會有別的意義嗎?

這個問題也回應了筆者在出發前的期待和返國後的心境,就有點類似我們有時候會困惑說 “賺錢有意義嗎? 工作有意義嗎? 讀書有意義嗎?” 等等,但是,好像很多事情我們在思考有沒有意義之前,就先行動了,雖然看似前後矛盾,可是反過來看,這一切真的要付諸實踐後,你才能用自己的話語說,也能主動地給予這件事情所謂的意義。

自己在出國之前定義的遊學價值是”增廣見聞、學習語言、獨立生活、認識歐洲文化“,很多是在期望那種外在的成長,像是能夠測量的到的語言能力、能夠自己照顧生活、認識國外同學和交流,也很希望在25歲這年,給自己一個成年禮,即使我一人臨行前是充滿擔心與恐懼的,對於即將接踵而來的事情也感到可能無法掌握,但是內心還是像個不安份的探險者,並不想因為待在舒適區而不曾把頭往外面看過

雖說最終不是所有期待都能夠順利實現,也面臨到很多沒預料到的鳥事情,但整個歷程回顧起來,還是很有收穫的,其實從當時回台灣到現在為止,我還在享受”收割意義”的過程,整段遊學經歷的後座力很強,像是反作用力量慢慢展延到個人身上,到現在還是隱約感覺到,這段馬爾他時光歷歷在目,持續的影響著我的思想和行為。

在遊學收穫的部分,分為上下篇,總共六點與各位讀者分享。(此為純粹個人經驗談)


語言能力的附加價值

我以為能測量的進步只有語言能力,但除此之外透過學習語言又獲得太多東西了,往後可以比較自由地觀看英語影片跟節目、欣賞音樂,若是在生活中碰到生字、需要說英文的時候也能夠持續練習口說比較不會膽怯,還能繼續利用語言與外國朋友保持聯繫

我能明顯地感覺到,英文對我來說已經不是考試的其中一個科目,也不是充滿壓力的工作條件,而是個實用的生活工具和技能,並且持續的帶給我更多中文以外的知識和訊息,看待英文的心態轉換後,反而很樂意隨時隨地學習英文。


簡單安排就好,總是有太多無法預測的事情

以前的我是個計畫狂,很多事情喜歡按照進度跟規矩去進行,譬如面臨大考、讀書規劃、旅遊計畫等等,按表操課是我很習慣做的一件事情,常常會把個人時間安排成超人行程,不太有緩衝或者空白的時候,覺得這樣進行才有效率可言,也不會毫無方向。

事實上,這種超人壓縮計畫,自己只要遇到一點麻煩或者小拖延,後面就很容易跟不上,又迫於完美主義的追求,非黑即白,有時候當氣自己跟不上時,就會整套放棄。

這次去馬爾他遊學也是如此,太多意外中的意外一直冒出來,像是第一次轉機簽證無法順利通過而嚴重影響整個遊學時間、與外國朋友相約聚餐充滿時間不確定的因素、公車班次大遲到或者過站不停、網路訊號不穩定、天氣驟變、遺失現金卡,還有與各式外國人的奇妙回應和思考方式都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因子,常常都在上演沒有事先寫好的腳本

其實自己很清楚,這種想要“事先做計畫”、”對事情有掌握感的慾望”,是源自於我以前非常討厭失控的感覺,或者不喜歡遇到非預期的事情,也是一種為了讓自己不要暴露在未知和混亂中的保護方式,但是過程中都再再證明了,再怎麼想要安排跟準備,人生就是充滿著無法預期的事物和意外,擁抱未知的情形,為驚喜預留空白,似乎才是一種能迎接各種狀態的最好裝備


man standing on sand while spreading arms beside calm body of water
圖片來源:unsplash

保持彈性又自然的當下感受

這個大概是我從外國朋友身上學到的一種“隨機感”,在台灣似乎沒有這種習慣,譬如跟朋友約聚餐、制定日常行程、工作計畫等等,我們都希望步步到位,凡事確切又精準,如果現實不如理想狀態,或是一直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時,會感到很有壓力、很想找到答案。

相反的,西方人似乎都不喜歡給予每件事情一個很固定又明確的答案,常常會說:maybe(或許吧)、we’ll see(以後我們將會知道的)、I don’t know(我不知道)、I’m not sure(我不確定)、We’ll talk later(我們晚點再說),當時很少聽到明確的yes或no,都是這種模稜兩可的答覆。

這些回答,都反映了外國人崇尚自然跟當下的文化,我本來對於這種答案感很困擾也無法理解,後來慢慢感受到,這種當下感受是非常直接反映心理狀態的,也保護了個人在當時的自由選擇彈性,在外國人眼裡,保有彈性跟適度推遲的空間很重要,因為能確保他們當下的心理狀態跟想做的事情是相符合的

就好比是,你計畫這周去一次釣魚,但無法確定你現在想要去釣魚的心情,能不能持續地維持到三天後的周末,因此你目前可以說,到了周末我再決定要不要去釣魚。

這類的“彈性文化”,似乎在歐洲是種很普遍的默契,譬如:有一個學校活動要舉辦,同學們可以拖到最後一刻才說要不要去,即使事先已經報名也絕對有權利隨時取消;在課堂中一個聚餐正在討論,可以回答現在還沒決定好,晚點再說,沒有人一定要立刻給出答覆。

歐洲文化很盛行“當下再說、晚點做決定”這種行事風格,比較少人會事先預期或安排一周後的事情,類似於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談論,如此一開始或許會感到這樣很消極,或是缺少計畫感,可是也有很多的好處

放下想要”掌握、預測”的心情

有時候我們會希望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掌握得鉅細靡遺,或是把未來的計畫和理想寫得太過死板,讓自己陷入一種無法在那時那刻做出較為彈性的選擇,例如:我們喜歡訂兩周前的車票、預定一個月以後的餐廳位置、購買一年後旅遊行程、構想下周要換的新髮型、逛街前設定好要買的鞋子款式、事先想好到超市要採買的食材。

我們生活的劇本都事先寫好了,那有甚麼新鮮感可盼? 哪裡有空間讓自己脫稿、隨機發揮一次?

也許可以嘗試把每個畫面變得模糊一些,或是抓住大略方向就好,讓現實在當下自然發生,可能因為自己常常在計畫中失足,所以遇到這種”隨機文化”讓我感到很舒服,也能比較自在的做自己

現在,我可能會想說要去超市購物,但不必事先寫下購買清單,我想要去外地旅行,但不必一一寫下每日行程,我想要跟朋友出去走走,但是不必要求彼此幾點幾分點見面,我想要去逛書店,但還未預計要看哪種書籍。

在每個生活細節裡減少各種制定好的時間、項目、地點、人物等等,居然可以這麼舒服又自在,而且當下再決定似乎會加強那種現場沉浸感,可以更加投入在眼前的事物,如果你和我曾經有過一樣的強迫性計畫症候群,也許你可以試試這種隨機又保有彈性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心境更舒適放鬆些。

遊學,真的有意義嗎? 下篇,描述個人遊學收穫另外三點:”人各有志不必相同、去試著相信他人、在內心的世界地圖”,與各位讀者另篇分享。


讀者可以依照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從這裡直接點擊連結喔

主題相關文章
馬爾他生活與景點旅遊馬爾他日記-關於當地食衣住行
馬爾他日記-觀光景點遊歷
英語語言學習、遊學生活馬爾他日記-語言學校課堂體驗
馬爾他日記-全英語環境的陣痛與適應
遊學的心情分享 馬爾他日記-世界是一個探索不完的大型球體
馬爾他日記-煎熬的異鄉感
馬爾他日記-在情緒的邊緣
關於遊學收穫、疑問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上)
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下)
馬爾他日記-統整Q&A篇
table of overview maltadiary

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