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遊學日記》-煎熬的異鄉感

woman leaning on door looking outside
圖片來源:unsplash

其實,在異鄉長待、求學會遇到許多種層面的心理壓力,當時我在馬爾他的時光偶爾地感到無助,剛開始我並不知道到底是甚麼樣的感覺,也似乎沒有體認到它的存在,但那是真實一種隨時黏在背後的影子,是一種身在異鄉感

以下將異鄉感分為五項分別描述 :


語言的隔閡

這是最直接的感觸,雖說當時在英文口說我已經可以表達自己的大部分意思,但是在某些直覺和口語上仍然是沒有辦法用英文抒發的,畢竟不是母語人士。

本來以為在沒有中文干擾的環境下可以獲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但是畢竟最貼近自我表達的還是需要依賴母語,所以我偶爾在與外國朋友對談之中,談到比較個人的事情時,還是覺得沒辦理被別人理解,或者自己也不相信外國人可以理解我,或是遇到很難解釋的觀念和價值觀時,跟外國朋友們會無形中產生一種隔閡像是一層透明的厚玻璃,就算撞到了實體但是怎樣也無法穿越

語言隔閡背後也包含了文化不同,我們在談論時可以用文字跟句子來表達自己,但是有時候我會遇到某些真的無法理解的歐洲概念和行為,或者聽不懂背後的動機和情緒,雖說一般可以大方地詢問對方的真正用意,不過真的有必要把所有曖昧的字句都問清楚嗎? 在情境上有時候也無法這樣做,譬如:有些禮貌和客氣是客套還是一種冷漠歐洲人的快人快語,是諷刺還是直率我也分不清楚,這都是令我很難適應的地方


我曾經跟一位土耳其同學聊到這件事情,她說她在馬爾他工作時遇到一位很棒的荷蘭朋友,兩人雖然常常花時間在一起相處,但是那位土耳其同學卻還是偶爾會覺得孤單,或者感到無人能理解她,我們都認為是語言的隔閡造成這種無形的距離感。

還是說,其實人本來就來就是孤單的 ,即使跟說相同語言的人在一起也是如此呢?

語言隔閡,是不是意味著如果說的是不同的母語言,我們就無完全理解對方的可能性呢? 那種隔閡是真的存在的,還是我們在自己心裡建構起來的?


西方面孔

我在亞洲國家旅遊時,例如日本、香港、韓國等地方,會有輕微的頭痛症狀,因為在國外行走時會有點小緊張,但至少亞洲區國家在看見人們的面孔時,視覺上是一種熟悉、類似感,但是在馬爾他完全不同,是時常的中度頭痛。

我自己在台灣的街道上看到外國人的臉孔時,有時候會盯個兩三秒,除了純粹視覺上的觀察以外,也會暗自心想 : 這個人來這裡做甚麼呢? 單純旅遊? 移民工作?

後來我到馬爾他後,角色轉換,我是少數在街道上的亞洲臉孔,所以很容易被注意到,黑頭髮、單眼皮黑眼睛、身形嬌小,是標準的亞洲身形,有時候我自覺活像個行動雕像,被人們注視著、觀察著,那種直接被注視的眼光,需要好一陣子習慣才能不去注意它。

因為西方臉孔對我而言是那麼的不容易熟悉,有時候我走在路上時會感到莫名孤寂,路上的行人都是高大的身形、挺拔的鼻翼,覺得我像是走錯街區的迷路小孩,明明不屬於這個區域的個體,卻硬要出現在屬於別人的地盤。


老實說我其實很喜歡很多外國同學的臉孔,搭配著不同色彩的髮色與眼睛,實在令我好生羨慕,有時候我還會注視他們的外貌到忘我,但是這些新穎美麗的事物對我而言還是有一種陌生感,我光是注視著那對湖水藍的眼睛就感到內心混亂、很焦慮,心裡有些很難解釋的雜念,常常讓自己很難有繼續對話的信心。

我想著,也許在自己意識到這些西方臉孔的外觀時,就已經在心裡區隔出歐洲、亞洲板塊了,等於自行區分不同人種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可以多待一點時間,察覺內心的雜念,練習在心裡不要產生區隔,那將會有很多的不同。


獨身異鄉

man standing on railway surrounded by trees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果你到國外短暫旅遊,會有種興奮感,因為地方、文化、語言、國情不盡相同,通常會很享受其中帶來的刺激跟新鮮感。不過,長期居住跟旅遊有很大的不同,在馬爾他長待的這半年以來,我常常被這種”自己一人在國外”的氛圍給包圍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因為這原本不是屬於自己的地方、說的不是自己的母語、看到的不是熟悉的街景、吃的不是習慣的食物、身邊的人不是時熟識許久的朋友,長時間在一個完全新穎的環境下,會非常想念本來熟悉的人事物,雖然可以催眠自己再過一陣子就會好,但那種獨身在異鄉的感覺還是很容易浮現,尤其是自己快要生病或是在路上差點被不長眼的駕駛碰撞到時,那種無助感會更浮現

我想是因為沒有家人或親近的人在身邊的緣故,在國外如果人身安全發生甚麼意外或身體上的不適,很容易悲從中來,或者莫名的感傷。假設是在家鄉會有很多的慰問跟關心,也會容易的找到支持或者醫療資源,譬如你在路上不小心被擦撞,可以直接打電話給家人或者打給警局報案、後續醫療資源也可以陸續援助,如果牙痛或是發燒了,也知道要去哪裡看醫生大概要花多少錢等等,在自己的國家裡總是有種安全感

這些偶發事件如果轉換到一個異鄉,那種焦慮感會倍增,雖說我們出國前都會投保國外旅安險,但是要是真的發生了會很手足無措,這種焦慮和萬一發生意外無人能依靠的情形下,讓我過度用力的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譬如我從來都不敢下海水游泳 (就算我會游泳)、儘量讓自己在熟悉的環境活動、不敢去酒吧、不讓自己深夜外出等等,無形中在自己身上捆住很多安全網,卻也把自己給綁住了,無法盡情暢快地探索馬爾他與體驗外國生活


偶爾自己一人在外出遊時,我環顧四周都無人煙時,會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我在這邊暈倒或是被綁走了會不會都沒人知道? (答案毫無疑問就是: 對!沒有人會知道)。所以當我自己出門時,都讓自己處於一種”步行中”的狀態,盡量讓自己看起來要往一個地方走,不太敢停下來待在原地,怕變成被陌生人鎖定的羔羊。

記得在自己一人出發到羅馬旅遊前,我再三諮詢了日本人去羅馬旅遊安不安全,但是到羅馬當地還是不慎丟了現金卡,而且完全不知道如何、還有甚麼時候被偷走的,那種異鄉無助感在當時又再度浮現,我該去警局報遺失嗎? 義大利人會協助我嗎? 我不知道,後來,我在網路銀行掛遺失,停止了現金卡功能,自己默默收好驚慌的心緒,在羅馬城裡若無其事地繼續遊覽。

雖然獨立在國外感覺總是很美好,但是要承受的寂寞和與遠離熟悉家鄉的惆悵感,往往少不了這部分的煎熬


莫名脆弱

其實我是一個很少會大哭的人,因為總是很習慣的去壓抑情緒的宣洩,但是在馬爾他短短六個月裡我大哭了兩次,還有度過了很多欲哭無淚的時刻。

有幾次像發生在寄宿家庭裡的紛爭,由於馬爾他人較為直率粗曠,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文化觀點去看待寄宿的國際學生。當時女主人以自己的生活習慣去批評亞洲人的習性時,讓我內心感到特別受傷又憤怒,也很難忍受歐洲人的耿直,還有當時對於寄宿學生隱私全和自主權的不重視,諸多的限制,讓我常常感覺,居住在寄宿家庭像付錢給討厭的房東一樣煩人。

另外在諸多情緒壓力下,尾聲兩個月抑鬱的時期,我常常早上醒來躺在床鋪上,很無神的看著天花板,非常思念我所熟悉的一切和台灣,也很想趕快脫離這個無法融入我的國度,我非常難受,但是沒有一個情緒高點可以發洩我的眼腺,就這樣,心事無淚地哭著。

那是一種遊子在異鄉的多愁善感,感覺全身的交感神經因為亢奮正發達著,但是腦神經卻變得非常纖細又脆弱,只要一點點冷漠的眼神或是言語的嘲諷,就可以輕易地壓碎那薄薄的自尊心。情緒的起伏的速度也很快,一遇到事件或是壓力情境,內心很容易有種悲傷、淒涼的情結


家與社會的歸屬感

要出發去遊學時,離開台灣的時候,我曾經抱著很不喜歡台灣,想出國看看”美好的世界”的心態,因為台灣的價值觀和社會輿論太過老舊刻板,新聞媒體放送著沒有意義的資訊內容,上一輩的人們仍然主宰著大部分的工作及社會運作,身為年輕人的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感覺不到自己是有價值、有希望的。

所以我離開台灣的時候並沒有相當不捨,甚至很高興自己終於可以脫離這個鳥不生蛋、缺乏新意的地方

到了馬爾他生活一段時間後,我一直覺得我要努力適應這個新地方,適應了一段時間後還是無法,不管是生活各方面,食物、人文、語言、地方等等,我可以欣賞這裡與台灣的不同之處,但是卻無法視如己出,也無法真正融入,因為我心底還是覺得,這不是我的地方,即使時間再久也很難屬於這塊土地。

我有參加過馬爾他的一些類似嘉年華或節日慶祝的活動,每天也吃著地中海暨義大利風味的食物,看過馬爾他數個美麗無邊際的湛藍海岸,也在馬爾他家庭住了大半年的時間,即使過了那些日子,我好像還是那個從台灣出發的原本的我。

繞了好幾萬公里好不容易脫離了台灣的舒適圈,後來卻在數萬公里以外的國度不斷思念著努力離開的國土,我想是在國外找到了真正回家的路

以前我每天都會回家,洗澡睡覺,不覺得這有甚麼稀奇,有時候還會把”家”這裡當成類似旅館的地方。我記得剛回台灣的第一天,我看著自己一點也沒變的房間、床鋪,心裡湧上一股滿滿地歸屬感,我的房間,我回來了


除了家的歸屬以外,還有一種比較大的是屬於社會歸屬感。在與馬爾他人接觸時,雖然可以談話,但是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同類”的感受,始終無法進入屬於他人的社會中,也很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想是因為個人抱著遊學生心態,因為有一天會離開,所以也沒有真正認真地要進入馬爾他的社會環境當中,同學中有些人是抱著移民、想找工作的心態來探勘這個國家的狀況,那可能心境上和作為上又會有所不同了。

也許要找到真正屬於新社會一份子的歸屬感並不容易,行為上和理念上都需要謀合的時間,還好我有一個永遠不會捨棄我的家鄉土地,看看我的身分證-台灣Taiwan,無條件接住了我所有從馬爾他帶回來苦澀、抑鬱心緒,和當初無情的唾棄,感謝台灣


person holding black and brown globe ball while standing on grass land golden hour photography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果你也是曾經待過異鄉的遊子,希望你可以在這篇文章找到共感,不論是內心無形的壓力,還是那種遠離家鄉的憂愁,夜深人靜時,總是會有些遊子心事,不曉得,你會如何面對這些複雜的感受呢?

然而,我們都不是絕對孤單的,只是待在另一個國度看著世界的樣貌,期許自己擁有更廣闊的心境和世界觀,來豐富每個人的生命旅程,即使難免會有孤獨的時刻

現在,我會對出發前的自己說: ” 如果不曾離開家鄉,便無法親眼看見真正的世界,也無法深刻瞭解家鄉的對自己的意義 ,擁有一次在鄉土以外的國度生活過,是一件極其珍貴的經歷,即使過程異常辛苦,卻一再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讀者可以依照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從這裡直接點擊連結喔

主題相關文章
馬爾他生活與景點旅遊馬爾他日記-關於當地食衣住行
馬爾他日記-觀光景點遊歷
英語語言學習、遊學生活馬爾他日記-語言學校課堂體驗
馬爾他日記-全英語環境的陣痛與適應
遊學的心情分享 馬爾他日記-世界是一個探索不完的大型球體
馬爾他日記-煎熬的異鄉感
馬爾他日記-在情緒的邊緣
關於遊學收穫、疑問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上)
馬爾他日記-遊學,真的有意義嗎?(下)
馬爾他日記-統整Q&A篇
table of overview maltadiary

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