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許多人最不願意遇到的事 : 選擇與大學專業領域告別。
大學四年,累積數年的工作經驗,在寫履歷時,都自覺該被分類在「護理」,放手時不禁懷疑自己:
「我真的做了正確的選擇嗎? 」
想起與同學們念書的日子,第一次到醫院實習的情景,病人亂七八糟的急診室,老師們在護理專業的諄諄教誨,爸媽一手包辦的大學學費,過去付出的工作時間和精力,所有的曾經,一轉身全付之東流,一點也不值。
慚愧的是,我在工作之後,就很少翻閱醫學相關的書籍,主動增長醫療知識,專業課程也只是為了得取學分,被逼去上課的。看似工作狂,被打卡機和工作壓力所迫,連自己的生活和飲食都照顧不好,整天版著一張臉說「我好累」,為的就是「還不錯的薪水」,以及「很好聽的頭銜–某某某護理師」,能向別人遞出去一張體面的名片。
然而,離職前夕,上班前要深呼吸三次才能開始工作,重複且百無聊賴遵循病人狀況和醫囑。下班後無法止息的心,想著生涯與工作的前景,看到的不是更大的拓展,是一種束縛,面對每天上班必須耗費八小時,內心乾枯的靈魂,無一次不想甩頭就走,深切感受轉換工作的必要,卻因不捨過去的種種,待在已經不適合的崗位躊躇不前,迷惘而無力。
然而,跑了九年的賽道,終究抵不過自己對未來有不同的期盼。
人,終究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
伊蓮
是疫情逼我照清楚心底的鏡子,在以為還有時間慢慢考慮,再說一次「以後」的藉口,病毒讓人措手不及,年齡來到倒數二字頭的尾巴,兩個壓力點緊緊夾攻之下,痛快地做了這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就此人生急轉彎。
就像我們無法和條件很好但已經不愛的人在一起。誠實是我唯一的靠山,心中的解脫,是在面對各界反彈聲浪時最為堅固的盾牌,感謝各位的期待和看好。
但真不好意思,這一切並不是我心裡所想要的。
要做到帥氣的轉身不容易,做了艱難的決定後,各種心理阻礙、罪惡感得去面對。當時,一直煩惱要怎麼告訴主管、同事們、朋友、家人,即使我能說服自己,但如何讓身邊的人理解呢? 雖然充滿阻礙,這也讓羞於開口的自己,踏出最困難的第二步,而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糟糕,身旁人淡淡地點頭,說:「那麼你去試試吧! 」,本以為會被五雷轟頂的責罵,而在雙方良好溝通的基礎之下,換來了一份體諒和同理,我心裡如釋重負。
印象最深刻的對話,是小姪子問我:
「阿姨~你不當護士的話,那我以後生病的時候要怎麼辦呢?」
事實上,台灣北部地區的醫療院所分布,已經密集到跟全聯社一樣多又便利。
我告訴他:
「除了我之外,還有很多護士跟醫生都還在上班,你不用擔心呀!」
卻讓我在這麼簡單一句問話理解到,不只是我要努力去放下這份工作,原來別人也要適應改變所帶來的影響。
伊蓮
To be continued…
關於《我的離職病》
長篇散文集
✍️《我的離職病》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自2025/4/7 起,固定於每周一、三、五晚上21:00持續更新文章。
🙋♀️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歡迎按讚、留言、分享社群、訂閱部落格,收取最新文章通知,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
🧗🏻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