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已經不是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也不再令人既未知又懼怕。相距疫情從一月開始的爆發,時間不知不覺已度過三個季節,意味著我們即將與這個疫情相處滿一年,我們過去的普通生活因為這個突如其來的黑天鵝,從頭到尾亂了套,衝擊了工作產業、衝擊了無數人的生活層面。
這篇想和各位讀者討論的疫情所帶給我的反思。
疫情的開始
讓我們暫時把時間拉回到今年年初。
記得那時,台灣社會還渡著過年團聚的時光,我還記得年初二在與家人團聚之時,看到那一則新聞,在中國武漢爆發了一起未知疫情,在全世界還未知其傳染力之際,悄悄地透過春運期間散布到世界各地。然而,起初我們並不認識這種病毒,因此世界上許多人甚至認為不足為懼,更沒有想過事情會演變到現在這樣的光景。
緊迫的是,當全世界還認為病毒離自己很遙遠時,隔海相對中國大陸的台灣是首當其衝,重視衛生醫療的台灣,即使還未知這種病毒會會帶給人類甚麼影響,藉由甚麼方式傳播,在世界吹起疫情的警哨以前,台灣衛生單位就拉起了最高警報,那時每天下午兩點的阿中疫情報告會成了民眾最熱門的節目。
曾經有一段時間裡,街尾巷弄裡瀰漫著對病毒的恐懼和警戒,人心惶惶,我們每天緊緊配戴口罩,瘋狂清潔手部和使用酒精,也曾經對外出感到恐懼,認為外面的空氣會散布看不見的病毒,盡可能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把自己關在看似最安全的家中,遠遠的看著世界的疫情一波一波的接著爆發開來,眼睜睜的目睹疫情隨時間不斷蔓延和死亡案例的增加。
以前,總認為要過著最好的日子,想要買很多的物品,想要吃好吃的餐廳,想要跟伴侶共結連理,想旅行到許多未曾去過的地方,想要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想要規劃一個充滿光明的未來。這些種種的期望,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如同呼嘯而來的半獸人大軍,好像瞬間都變得太過倉促渺小。
如果真的只剩下今年,我還會在意這些事物嗎?
重新思考各種生活層面,與對人生的期待,在除了保護個人生命安全以外,是這個疫情給我的一個啟示和思考的機會。以下內容分成上篇、下篇,共四個層面:生活省思、工作省思、精神省思、作為地球上人類的省思,與各位讀者分享。
內容目錄
生活省思-重組生活型態、時間分配
日常中,我的生活裡充斥著甚麼?
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常常花費時間在甚麼事情上? 一樣是每天吃飯、睡覺,在那段生活曾經被緊縮限制外出距離的時期,生存只剩下最低限度,只去購買食物跟必需用品,剩下其他的時間都待在家中,不外出運動、不做娛樂活動、不聚餐、不做面對面社交、不坐大眾交通工具、不遛狗、不去逛街商場,我們的生活範圍急速限縮到一個房屋內,只分為裡面跟外面,少了一份外出的自由。
而即使只能在屋內生存,我們依然可以生活,只是換了一種極度平凡的滋味。
雖說生活距離緊縮,外面是看得到無法輕易去到所在,而相較之下省去的外出距離,時間似乎也剩餘許多,也許還可以在家發呆、多睡點午覺、看看擺放已久的書籍、思考下一餐可以煮些甚麼好,找到一種一切在家進行的生活習慣,有人在家運動、有人在家工作、有人在家陪陪貓狗、在家陪伴孩子、或找到在家娛樂的方式。
在家中最平凡的滋味
於是,我們重新把家看成真正的家。對於過去家可能是宿舍的人來說,可能不像以往一樣只是回來睡覺跟洗澡,家裡更是容納我們身心的安全所在,將我們與外界彼此界限和獨立的安全空間,家就是永遠都能回去及安身立命的地方。在被迫限縮的外出距離,我們重新跟家建立起緊密的連繫。
如果可以重新安排生活型態,我會安排甚麼?
而減少外出的這段時間,我們在家裡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也能有很多時間去思考生活時間的重新分配,例如:慢慢地吃一頓飯、讓自己睡個飽滿的午休、安排在家裡工作大約是多少時間、注意身體的健康狀態與徵兆、認真考慮規律運動的規劃、給自己靜心放鬆的時間等等、整理一下房間累積很久沒有使用到的東西。
我們獲得一個機會,重新在時間的空白裡,好好正視那些在生活裡真正需要留下的東西。其實往往花費最多時間的事情,不一定是我們真的想要的,而那些安插在時間縫隙裡的小事,也許是我們曾經想要好好嘗試跟挖掘的小興趣。
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些空白去細想、去醞釀、去感受,其實,我真正真心希望的生活狀態是甚麼?
工作省思-產業衝擊、失去工作的可能
在這段疫情期間,人們急速緊縮生活需求,把許多娛樂性質的生活排序往後挪動,以最低生活所需去過日常生活,也衝擊了某些產業現況,例如:航空、旅遊、住宿、商店人群聚集地等等,從事這些工作的人,被迫在疫情的影響下失去收入,這也許是以前從沒想過會發生的事情。
雖然,現在台灣的經濟活力和景氣正在復甦中,但是想要恢復到過去那樣的光景和消費水平,還是一段漫漫長路,在看不到終點的無限休假期裡,許多人被迫失業和急轉工作。
假如有一天我是被裁員的人,又該怎麼面對呢?
看著那些新聞上的數字和人去工作的人,我們是不是能夠試想,假如自己是一個在航空業服務的人,這一月開始航班不斷的被砍掉,公司的人員一需求不斷下降,開始宣布減少時數,公司有盈虧的現象,無法保證每位員工都能夠繼續有一樣的收入,然後宣布進入無薪價階段,只能收拾東西回家等公司通知無限期待命。
雖然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面對這種窘況,而對於正在面對的人是種現實,我們不仿試著揣摩這種情況:
1.哪一天那一個被迫被裁員的人是我,我會怎麼做?
2.我的儲蓄可以維持多久讓我找到下一份工作跟收入?
3.我會遭遇甚麼樣的生活限制?
4.我的心境是如何?
5.失去工作之際,我該繼續等候公司還是另尋出路?
6.我的工作機會還存在甚麼樣的可能和未來?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如果我的工作還好好的,為什麼要拿這些問題嚇唬自己? (我會跟你說,就像走一趟鬼屋一樣,你會逐漸知道如何熟悉那些恐懼,而恐懼以後你會想要怎麼做。)
因為我們能夠開始去認真看待,那些突然失去工作的人要怎麼過日子,那些他們所遇到的內心挑戰,以一種同樣存在在社會上工作的人去同理他們的處境,更藉此去試想自己如果在某一天也遇到相同的狀況,去想看看自己會採取甚麼動作、以甚麼心態去看待,用一種假設的預想,去試想那種狀態的自己。
我們在開始迎接新工作的那一天,就有可能會在哪一天忽然結束工作,疫情所導致的失業與裁員潮,只是一個促使我們去設想提早面對這個問題的催化劑。作為一個在社會裡工作的其中一員,藉此機會想想在迎來結束工作之際,我會怎麼畫下這個休止符? 休止符以後,接續後來的空白頁要怎麼寫下去?
也許會忽然間失去生活收入,可能忽然間少掉工作的成就和充實感,或者在生活裡失去平衡和踏實感,對於未來感到恐慌。其實這些都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疫情似乎一瞬間衝亂了很多我們以為的平常,我們不難猜測,過去不會發生的事情也都將成為可能。
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出門工作了,難道是老闆要負起我的收入全責嗎?
在疫情中期,我們曾經因為恐懼社區無症狀感染傳播降低外出次數,對於上班需要通勤的工作者來說,每天暴露在例行的大眾交通運輸中,更是讓內心增添了一層憂慮,即使戴著口罩,也無法保證每一個接觸到的人都健康無虞。
觀察在歐洲及美國的疫情爆發跟封城階段更是如此,因為爆量的確診個案以及還未明確的傳染途徑,使得政府動用法律限制人民外出,限制群聚人群,餐廳商店被迫休息,上班族不能外出工作,而那種如同禁足令一般的強制,雖是基於社會人民國家安全,但是確確實實將人民的工作直接壟斷,使得大部分經濟商業活動停擺,也迫使這些人的基本生活收入中斷,陷入一個倚賴積蓄活下去的日子。
遇到這種特殊情況,是一種雇主和勞工兩方都無法抗力因素,迫於無可奈何的狀態,老闆沒有客源,勞工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有一天真的不能外出工作之際,除了倚賴存款,我要怎麼生存下去?
包含我自己在內,社會中一部分的人收入還是倚賴單一收入去維持生活開銷。依照台灣勞工工作時數的規定,一份工作的時間已經占據一天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如果要再加上另一份兼職,可能幾乎就沒有休息時間了。而這也反映了我們在收入上相當倚賴單一來源去支持。假如有一天,你每天都靠吃白米過日子不曾吃過其他的澱粉類,哪一天台灣突然買不到白米了,你該怎麼活下去?
雖然說我們不必老是這麼悲觀,也許事情不會發展成這麼嚴重,但能夠將這個做為一個提醒,仰賴單一收入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值得去思考說,我們可以盡量讓自己維持彈性,或是在時間許可的狀況下去嘗試一個可能的第二份的收入? 而現在也出現很多兼職性質的工作平台,讓許多需要時間彈性的工作者去打造自己多元收入的管道。
對於一個長期以賴單一收入的工作者而言,是一個可以考慮為自己收入增添支點、降低風險的機會。
我們可以不喜歡斜槓、不欣賞沒有專心在同一份工作的人,可以找到各種無法接受的多元收入的理由。可是這次,一場天外飛來的新冠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以前沒有遭遇過的窘境,我們可以藉此好好考量跟審視,也試著去評估自己在時間分配的各種可能性,是不是可以為自己的收入分攤一份心力,穩定收入的變動,為自己的收入增加更多的支撐點,不將所有個人收入的全責押在公司或老闆身上?
有沒有哪一天,我能夠為自己創造收入?
薪水是公司給的,績效是上司評估的,工作表現是老闆觀察的,對於上班族來說,似乎所有個人的工作價值和薪資水平都是交由他人衡量的,或者說交給一群與你共存在一個工作群體裡的少數人所定奪的,以一個受薪的工作者而言,是不是可以嘗試思考看看,把個人所展現的工作價值和能力帶到更大的市場跟人群裡,屆時自己的收入將會怎麼變化?
以一個每天都在便利商便裡收費的計時人員來看,他每一筆所結帳的物品都有附帶的利潤,也許在這一個小時內結帳30次,也許在下一個小時結帳5次,隨著市場的時段需求有所變化,一些單筆單筆的利潤整月份結算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而對於店員來說,不管店內月收利潤多少,他所能帶走的收益就是時薪,也就是個人付出多少你的時間,就收入多少。相較於業主而言,利潤才是收入的指標。
我的意思是,在一個工作模式已經相當固定、已有薪資規範的工作現狀裡,似乎收入這部分,往往不是我們努力工作就可以獲得相對應的報酬,我們出售了自己的時間,卻不問、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值得多少報酬?
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看,除了用時間和工作表現去衡量個人的薪資收入以外,有沒有機會用另一種方式去制定和組成自己的收入元素? 可能不是以月薪方式呈現、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不是在辦公室裡打卡出席、不需要通過上司的評估。這個沒有答案,看每個人想怎麼去創造這個東西。
我想,其實只要任何存在在市場、社會上的需求,都存在能夠發展的挖掘性。譬如:你喜歡研究運動鞋,可以在網路商城做售鞋生意;你喜歡分享吃喝玩樂資訊,可以寫一本當地飲食旅遊雜誌;你平常知道怎麼維持體態和運動習慣,可以找一間教室開課教導健康課程;你本身喜歡和人談論各種主題的內容,或許可以錄製成廣播和影片提供給目標觀眾觀賞。
藉由這些本來就存在的市場需求,主動去發掘個人的價值和專長,讓更廣泛的人群和社會去重新制定個人的薪資水平,進而創造屬於自己帶來的收入,是不是也能夠成為可能?
老實說,我並不是專家,自己也沒有開業經驗,更不是在告訴每一個人應該都要去創造自己的收入,只是關在家裡太無聊,喜歡想這些乏味的問題,然後提供一些個人微薄的想法和疑問,讓有興趣的讀者也一起想一想。
主要是說,我們得以重新看待自己的收入價值和背後的來源,進而認真檢視個人工作的意義與動機。 疫情就像是天外飛來的隕石,讓人類一時招架不住,腦袋一篇混亂,本來分配好的工作也都亂了套,讓很多單一方向的生產線不知何去何從,但我們也能夠藉此好好看看自己的工作狀態,以及利用一個新穎的亂局作為開始,為下一場表演排練。
下一篇內容主題為精神省思、作為地球上人類的省思,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