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離職病》Day24-沒有工作頭銜,我怎麼看自己?

離職不久後我遇上自我價值與觀念的問題。

沒有了這張工作身分證後…

別人將怎麼看我?

我是怎麼看待自己?

被問自己目前從事的行業時,我該怎麼回答?

社會上有一個名稱為「待業人」,是一群沒有工作的人,便苦中作樂,這時只好慶幸自己不是被迫失業,是主動選擇待業。

待業人,是一位失去名稱和生活目的,暫時沒有工作的人,過去被工作填滿的時間,頓時成為無所事事的每一天,從中湧現出來的是極度空虛,各種無法適應的焦慮,誰能忍受如此無聊的時光? 誰有空在意你離開工作後的心情是如何?

這般與社會「正常人」的距離,這麼被邊緣下來。

失去一個體面的社會工作身份後,我必須用力告訴自己:

自我價值感差點被「待業」、「沒工作的人」負面標籤給壓扁,特別關注心理狀態,關心該如何在這段辛苦的過渡期,照顧好自己。

還好「照顧」我不陌生,以前上班都在照顧別人,現在,終於可以留點力氣好好照顧自己了。

那麼人離開工作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伊蓮

起初幾個月,因沒有「正常工作」備受煎熬,自尊在剝落的邊緣,價值感在崩塌的界線,努力重建自己存在價值感的屋子,因為我是那裏唯一的建築師和工人。

一份工作可以給與人頭銜、薪水、社會價值與地位,但是難道人沒有工作後,本身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嗎?

關於人存在的價值,有一種哲學性的看法是:

這意味著人不管做任何事情,或不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他/她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價值。

聽起來像是自我催眠,但倒是安慰了迷失自我價值的我,也發現自己過去曾誤入一種迷思,就是:「工作=我這個人的全部價值」,所以主動放棄工作後,如同把個人價值全部刪掉,頓時間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究竟是誰? 或許,在一個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才能意識到這個問題。

伊蓮

若你發現失去某些原有重要的東西時,自我價值感受到巨大的動搖,那麼你可能和過去的我一樣,活在「需要別人/外界給予你價值感」的框架裡,事實上選擇並非如此單一。人們的自我價值感,一部分是源自自我的內心開始形塑、建立的,其實,也只有內在對自我的價值感才是最真實、最重要的,別人給予的看法和評價都與你無關,因為那僅是他們個人的想念。

離職後,我常一人深深思索著…

我是誰?

我為何而存在?

我這個人的價值究竟是甚麼?

我到底是我自己還是別人眼中的我?


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很高興這個問題,找上此刻30歲的自己。

To be continued…


《我的離職病》長篇散文集by伊蓮

關於《我的離職病》

長篇散文集

✍️《我的離職病》是歷時一年離職心路歷程長篇散文集作品,自2025/4/7 起,固定於每周一、三、五晚上21:00持續更新文章。

🙋‍♀️如果你喜愛這部作品或與之有強烈共鳴,歡迎按讚、留言、分享社群、訂閱部落格,收取最新文章通知,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

🧗🏻讓我們一起透過這趟瘋狂的離職之旅,來破解人生三大魔王之一工作這回事吧!

你的留言...